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洛阳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有“千年帝都”之称,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下列朝代曾在洛阳定都的有
①东周   ②东汉   ③北魏   ④北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 . 下列历史现象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的深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的发展
4 .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废分封行县制B.实行盐铁专营C.废旧俗兴汉化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023-11-20更新 | 8次组卷 | 56卷引用:天津市津南区小站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7 . 十六国时期,其中有15国位居北方,只有成汉位居西南地区。建立成汉政权的是
A.汉族B.氐族C.巴氐族D.鲜卑族
8 . 1969年,中国元帅们在讨论国际局势时,认为中国可以参考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东联孙吴,北拒曹魏”。他们的认识
A.是“一边倒”政策的延续
B.与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理念一致
C.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D.是基于“中苏美三分天下势均力敌”的判断
9 . 研究性学习题目。
材料一、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语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指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原文是“凡三往,乃见”。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百度百科“三顾茅庐”解释
材料二、“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材料三、三国时魏国人鱼豢著的《魏略》和西晋司马彪的《九州春秋》都写道“亮乃北行见备”,即是诸葛亮主动去找的刘备。
——《 “三顾茅庐”真的存在吗?》
(1)对于三顾茅庐的真实性,历史上一直有争议,根据以上材料你持什么意见?为什么?
材料四、史学理论家刘知几称史家有三长:史才、史学、史识,章实斋又加一史德,并称之为史家四长。所谓史学,是指史家所掌握的史料;所谓史才,是指对史料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所谓史识,则是指对历史事件之间关系以及历史发展方向的认识;所谓史德,则是指历史学家们的职业道德,简而言之,就是要求能够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
(2)在对上面第一问的分析中,你使用了“史学四长”中的哪一个?
2016-11-27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届天津天津一中高三上期零月考历史试卷
10 . 下列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最正确的是(     
A.社会稳定与高速发展B.科技文化停滞
C.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D.中外交流中断
2023-11-2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