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在平城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此举意在(     
A.促进民族交融B.推崇天人感应
C.树立正统地位D.消除改革阻力
2024-03-08更新 | 192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继承了两汉史学的传统,进一步确立了炎黄共祖的地位。不仅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贵族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分裂时期的共同记忆。这说明当时(     
A.治史深受传统史学影响B.少数民族政权发展迅速
C.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D.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
3 . 《晋书》记载鲜卑族曾居“洛阳四市”“改务农业”;同一时期位于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铁制农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文房四宝;孝文帝在位期间“迁都洛阳”“讲汉语、穿汉服”。这反映当时(     
A.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B.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C.农耕文化已取得主导地位D.吸取了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吴人(江南人)投国者,处金陵馆。三年已后,赐宅归正里。”后洛阳城归正里的北徙南人渐多,有“三千余家,自立巷市”,民间称之为“吴人坊”。这反映了(     
A.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B.南北方民族差异已消除
C.南北方的文化融合加强D.北方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2023-10-09更新 | 206次组卷 | 8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     
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
C.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D.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
2023-09-09更新 | 757次组卷 | 22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实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分布图(局部)

——据赵振宇《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格局研究》绘制


从地图中A、B、C三个区域,任意选择一个,概括所选区域绘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7 . 下图为北魏六镇(即军镇,军政合一的地方机构)示意图。北魏前期军镇将兵选拔备受重视,将士可免除赋税和徭役;孝文帝迁都后,许多内迁的拓跋氏贵族当上了高官,与汉族高门地主把持朝纲,留在六镇的鲜卑贵族受到冷落,失去升迁机会,不良情绪滋长、不法行为日盛。这能够说明孝文帝改革(       
A.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B.在民族对抗中失去原有意义
C.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D.为以后北魏的分裂埋下隐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图为甘肃地区出土的魏晋墓葬壁画,描绘了当时民众半农半牧的经济生活场景。据此可推知(       
      
A.民族交融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B.壁画主要反映普通民众生活
C.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继续繁荣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预期目标
9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为巩固政权大力推行改革,采取迁都、易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高门、结汉亲等措施。该材料反映出(     
A.民族歧视色彩依然浓厚B.北方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C.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D.人们的门第观念不断淡化
2023-06-15更新 | 164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礼制建筑,其建筑形制具备某种“宇宙秩序”的复杂象征意义。北魏孝文帝曾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起明堂”。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修建明堂旨在(     
A.显示高超建筑技术水平B.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C.炫耀北魏经济繁荣富庶D.满足统治阶级生活需要
2023-06-14更新 | 226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