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8 道试题
1 . 《晋书•苏峻传》载:“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于是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均田制度遭到破坏B.豪强地主经济的扩张
C.重农抑商政策收效甚微D.政府社会控制力量缺失
2016-12-13更新 | 129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北魏实施均田令,不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这表明(   
A.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被取消
C.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政府不再对其授田
D.封建国有和私有土地制度并存于均田制范围内
3 . “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的是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北魏实行均田制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4 . 唐代经济学家陆蛰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D.明清实行“田赋征银”
2016-11-27更新 | 113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6届广东兴宁一中高三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2016-11-27更新 | 3141次组卷 | 42卷引用:2016届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三上期末文综历史试卷
6 . 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其主要影响是(             )
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
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
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ニ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夫一妇帛一匹,果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似之处。
8 . 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进步,这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B.南方手工业大大发展
C.南方交通发展超越北方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