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完善九品中正制、确立门阀制度,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标志着北魏王朝有了全国统一的选举制度,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根据与皇室关系之亲疏及其在北魏政治中所起作用之大小制定姓族,以区别门第高低,从制度上保证其等级秩序;二是品定汉人之门第,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掌其事,中央由吏部司徒府总管。孝文帝对中正的要求颇为严格,规定“必须德望兼资者”。这表明,当时品定人才注重的是德才和门第两个方面,其中又以德才为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孝文帝采用魏晋南朝之制,使无统一标准的北魏选举制度得以健全,也适应了北方士族门阀的发展。

——张金龙《北魏孝文帝如何选贤任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完善九品中正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完善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进行爵制改革,开始推行实封的王爵、开国爵与虚封的散爵并行的爵位制度。孝文帝实行的散爵是承袭北魏前期虚封的五等爵制而来的。而实行的实封爵,则是新推行的爵制。由于虚封的散爵制与实封的王爵、开国爵制并行,所以,尽管散爵的封地依然与北魏前期五等爵的封地一样,都具有虚封的性质,但在实封爵封地存在的影响下,却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这种变化不能改变散爵封地的虚封性质,但北魏国家要使散爵封地适应两种不同性质爵制同时并存状况的做法,构成北魏国家封授散爵封地的一些特点。……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散爵封地由原来以晋代郡、县为名称,改为以北魏所设郡、县为名称。并且,由于散爵封地由郡太守、县令进行治理,还可以被作为开国爵的封地来封授,散爵的封地与爵位等级已经没有联系。但散爵封地的封授与开国爵相同,也实行籍贯回避。总体而言,孝文帝爵位改革后实行的是以实封爵为主导的分封制,散爵封地的封授只是这种分封制的补充。

——摘编自张鹤泉《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材料十   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羯族人石勒在政权建立之前,就在与西晋、前赵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不仅如此,为扩充兵力,石勒每到一地,皆释放囚犯、招纳逃亡者。石勒不仅好骑马、射箭,也喜欢文化,即使在出征打仗的间隙,仍常令人读史书,评价历代帝王的优劣,得到官员儒生的赞同。330年,石勒称帝。后赵政权建立后,石勒注意协调羯族人与汉族人的关系。他专门设立了门生主书的官员,掌管羯族人进入宫中的事务;又制定严格的法令,不让羯族人侮辱汉族士族。此外,他还到襄国的学校考察学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情况;设立秀才、孝廉试经的制度;郡国也设立学官,每郡设两名博士祭酒,有弟子一百五十人。石勒统治时期,后赵百姓每年缴纳布帛两匹、粮食二斛,负担比西晋稍轻。石勒死后,后赵政权陷入动乱之中。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后赵政权建立前后石勒所推行的政策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赵政权国家治理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材料   北魏前期的法制,胡汉杂糅、重刑轻教。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深感“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高允、高闾等人,并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他认为“营国之本,礼教为先”,首创北魏“婚律”,以诏令禁止同姓结婚;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规定若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等。同时,削减繁复和严酷的律令,用“恕死徙边”作为死刑减等之法,缩小连坐范围等。此外,他还注意谨慎选用掌刑狱大权之人,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还从“治因事改”出发,告诫地方官应以利民为先,灵活运用德刑,要“导之以德,齐之以刑”。

史称孝文帝“选三代(夏商周)之异礼,采二汉(西汉、东汉)之典法;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但也因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差异等,出现“经义决狱的随意性”、“故老前宦多遵旧法,不守新制”等,影响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效率。

——摘编自王琛《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北魏社会与法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材料   北魏初期,奴隶制并未充分发展,由于疆土迅速拓展,尤其是占领黄河中下游后,统治者也很难全面推行奴隶制度。道武帝拓跋珪重用汉族士大夫,实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编入户籍)”的政策。这一政策打散了以血缘纽带结合的氏族部落组织,改以地域划分进行统治,也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和生活方式。拓跋珪还“劝课农桑,量较收入,以为殿最”,鼓励发展农业,按比例征收赋税。他下诏迁徙大批“新民”于代北,给内迁“新民”发给耕牛,计口授田。黄河流域世家大族聚众自守,北魏统治者无力改变现状,遂实行“宗主督护制”。这导致豪强征敛,农民负担日重,国家赋税受到影响。这一状况直到北魏孝文帝时,对农业才有了全面的改革,一定程度解决了上述问题。

——据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道武帝和孝文帝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北魏农业改革体现的历史趋势及发挥的作用。
6 . 南朝为解决财政困难而铸造不足值的“沈郎钱”另外还铸造“永光二铢”等虚价大钱,并且允许民间滥铸轻薄的鹅眼钱、诞环五铢钱等小钱。而北朝发行的货币,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由此推知,南北朝时期
A.“大一统”的形势遭到削弱
B.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劣币泛滥加剧了社会动荡
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晋时,太子的卫兵多达万人以上,太子师傅增至6人,太子舍人、庶子、洗马等属官增至三四十人,都是由当时的名流担任。南朝宋武帝刘裕即位后,立即增加太子兵力,到宋文帝时“至实甲万人”。梁朝太子精兵估计也不下万人。这些史实表明,西晋南朝时期
A.太子掌控朝廷实权
B.皇子争权现象频繁
C.官僚政治体系庞杂
D.皇权诉诸亲缘维系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诸葛亮在中国古代长期受到赞誉。西晋时期,陈寿在《三国志》中的描述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北伐曹魏),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隋唐时期,诗人们有不少咏怀诸葛亮的诗篇,主要歌颂诸葛亮的忠义与才能。两宋以后,受正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南宋偏安江南的状况,使诸葛亮作为“收复中原”的一面旗帜,也别能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元明清以后,通过小说与戏剧的传播,诸葛亮的形象也被神化到“智绝”的高度。

——摘编自《古代文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及其思维走向》

材料二(诸葛亮)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彝众感悦……丞相(诸葛亮)在南中(指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劝彝筑城堡,务农桑,诸彝感慕其德化,皆自山林徙居平壤。

——(清)冯苏《滇考·诸葛武乡侯南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诸葛亮形象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诸葛亮南征的积极意义。

2018-03-1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北魏实施均田令,不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这表明(   
A.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被取消
C.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政府不再对其授田
D.封建国有和私有土地制度并存于均田制范围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