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躲避西晋末年的动荡,北方的民众大批南下。与汉魏比较,东晋南朝时期的农业经济的一大变化是作物种类的增多。如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黏谷)、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其次,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再次,东晋南朝的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农业,以农业是否发展作为考课官吏的标准,还特别注意流民的安置和小农因破产而再流亡的问题。由于以上原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几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而且统一在这种交替过程中永远居于主导地位。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融合中曲折地发展。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同化(或融合),而且伴随着每次融合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息息相关,甚至是政治上的分裂动乱愈厉害,民族之间的斗争愈激烈、民族同化(融合)也就愈迅速、愈全面。而民族融合不仅带来统一和安定,而且保证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始终不间断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和汉文化不断推上了主导和核心的地位。

——摘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
2022-12-25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我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软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秋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西晋永嘉以后二三百年间,进入中原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于汉族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异常残酷。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汉族人民联合被压迫的其他少数民族人民,自始就没有停止过反抗。此外,在每逢少数民族贵族统治动摇之际,北方通向江南国境的封锁线上,总会绽裂出一个缺口,那些本来“南向而泣,日夜以觊”的中原人民,就“北顾而辞”,像潮水似的渡江奔向江南了。当然,江南广阔而肥沃的耕地的开辟,也是对北方人口南移的一种吸引力。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民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o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u)、杜之间(泛指关中),不能比也。荆城(泛指长江中游)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中外史纲要(上)》30页

材料二: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各地形成许多新聚落。移民浪潮对东晋南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土地开发,产生了殊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影响。
2022-12-0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东六校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族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合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变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2-01-18更新 | 503次组卷 | 20卷引用:重庆市长寿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政权。魏初,礼俗纯朴,法律仍带有原始部落习惯法的性质。进入中原后,北魏统治者开始注意吸收汉族文化,以法律作为统治工具。398年,北魏首次制定较为系统的成文法,揭开了此后大规模立法活动之序幕。其后比较重要的如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神廘四年诏“司徒崔浩改定律令”;正平元年,“诏太子少傅游雅、中书待庐胡方回等改定律制”;高宗文成帝拓跋浚太安四年,“又增律七十九章,门房之诛十有三,大三十五,刑六十。总体而言,北抱前期的律法经历了一次部落法向成文法的过。但是随着北魏从游牧向定居、从部落向专制皇权的转化,改变其前期法律刑重网密、司法枉滥以及法典与现实脱节等司法特点的要求日益迫切。这样,以孝文帝太和改制为标志,北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项重大变革中,也同时包含了律法制度的巨大变革。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前期律法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前期律法改革的历史作用。
8 .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得到新的开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至于元嘉(424年一453年)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宋书》(南朝)

材料二   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上,垦田面积日益增多,牛耕已经普遍推行,粪肥也在推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江南种植……其次表现在手工业,冶铁技术也有显著进步,创杂炼生鏢法……蚕缫丝技术大见提高。由于江南河流纵横,为适应经济、军事的需要,造船业特别兴旺。其它如烧瓷、造纸、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寿阳、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2019-01-30更新 | 2735次组卷 | 24卷引用:重庆市江津区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17-08-04更新 | 2552次组卷 | 38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