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录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序幕
奔向新时代的滚滚浪潮
司马炎使中国再度统一
第二章胡汉的抗争
第三章跨越胡汉之壁垒
苻坚的时代
北魏的登场与时代状况
……
第四章   江南贵族制社会
东晋的贵族制社会
……
第五章   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第六章   江南的开发与民族间的斗争
第七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第八章   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北周武帝与华北再统一

——[日本]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   评价历史有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是着眼于它与前朝后代的差异,尽量突出它的特殊性,这是“分期论”的尺度;另一个则是“变态—回归”的尺度,即在观察特殊性的同时,去寻找那些抑制“旁逸斜出”,并最终使历史步伐回归于“中轴”的力量和条件,及造成“变态”与导致“回归”的机制与过程。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1-22高三上·江苏南通·期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护地方,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干预,这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赋税来源。孝文帝改革时,创立三长制。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把原来荫蔽于宗主的人口夺取过来,重新作为国家的“编户”,以保持赋税的正常收纳,维护正常的徭役征发。从三长的职能来看,清查户籍、赈灾、治安、教化、公益事业、赡养老人和兴办教育等地方事宜,中央政权的各种意志在基层大都得到了贯彻。三长的工作从经济上瓦解地方的士族和豪强,却并不能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士族豪强在乡里的声望。

——摘编自李娜《北魏三长制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魏的三长利。
2021-12-01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下表北魏至唐初的民族交融进程(局部)

统治者表现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士族联姻。
东魏掌权者高欢是鲜卑化的汉人,其子高洋,废东魏皇帝,建立北齐。
西魏掌权者宇文泰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其统治时期进行反汉化的“胡化运动”。
北周武帝宇文邕继续汉化改革,摆脱鲜卑旧俗。
隋文帝杨坚其父杨忠被赐鲜卑姓氏“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汉姓。隋统一后,一些少数民族名称逐渐消失,被称为“汉人”。
唐高祖李洲其先祖被赐鲜卑姓大野,是鲜卑化的汉人。李渊的母亲为鲜卑人。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2反映的政局特点,并分析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至唐初民族交融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至唐初民族交融的历史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建国初年,中国北方遭遇多年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相当普遍,同时土地高度集中,鲜卑军事贵族豪强成为北方土地上的大地主,农民(主要是汉族)在没有国家基层组织的保护下,成为豪强田地上的雇农,甚至沦为农奴,农奴的赋税都由豪强自行收取,通常,豪强的田税率是国家的两倍。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在汉人谏官李安世的建议下,开始下令全国实施均田制。规定:一对无头田的夫妻,男的授田40亩,女的授田20亩,如果有耕牛,可加授田30亩。如果所授之田的质量不佳,可以加倍实授。与此同时,孝文帝还着手打击豪强,强力没收和减少他们的土地,恢复汉民族的基层“三长制”,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所依托,有所保障。孝文帝的土地改革为北魏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梁盼《北魏的铁血“土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土地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土地改革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的典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北史·魏本纪》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二年,“初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后,北魏汉化运动进入高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改革,包括建立新制度、改姓氏、用汉语、迁都城……他曾以冯氏丧事破鲜卑旧规,为其服丧三年,大兴儒家丧服之礼。

——摘编自田照军、肖岚《魏晋南北朝儒学刍议》

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继位后政治上“创立新制度”的成就及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司法改革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北魏改革的显著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2016-11-27更新 | 3143次组卷 | 42卷引用: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1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