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汉代交领右社成为汉服规范,汉代考古资料中极少见到左衽服;三国嘉峪关曹魏墓中壁画贵族和平民的画像有很多都是穿着左衽服装;东晋世家大族和百姓南迁,左衽服带到江南,南京东晋二号墓女俑就穿着左衽窄袖衫。这一服饰变化主要反映出
A.人口迁移改变习俗B.夷夏之别不断强化
C.民族交融趋势增强D.南北生活习俗趋同
2 . 下图为某学者绘制的西晋至唐代《丝绸之路上佛教中心转移路线示意图》。影响这一时期佛教中心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丝绸之路的畅通程度B.中原政局的变动
C.西域地区的经济水平D.佛教本土化趋势
2023-07-19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据《廿二史札记》“僭越之君有文学”一条记载:魏晋时期,匈奴族的刘渊少好学,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史》《汉》、诸子,无不综览;渊第四子聪年十四,究通经史;鲜卑族的慕容皝也崇尚经学。这种现象可以从侧面说明(       
A.社会稳定利于儒学传播B.当时思想文化繁荣多元
C.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趋势D.少数民族向学风气浓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如表十六国时期部分政权势力范围及生产方式表,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
国别兴亡年代都城民族统治区域生产方式
前赵304—329平阳、长安匈奴今山西、陕西、河南、河北部分地区半农半牧
前燕337—370蓟、邺鲜卑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辽宁各地一部分半农半牧
后燕384—409中山、龙城鲜卑今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大部分半农半牧
北燕407—436龙城鲜卑今辽宁、河北北部游牧为主
南燕398—410广固鲜卑今山东、河南的一部分半农半牧
西燕384—394长子鲜卑今山西、河南北部半农半牧
后秦384—417长安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河南的一部分半农半牧
A.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B.北方经济格局受到冲击
C.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D.政权并立孕育统一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魏书》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士为托(拓),谓后跋.放以氏:”这体现了
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B.民族交融的不断
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2021-03-08更新 | 457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398 年,拓跋珪采用汉臣建议下诏“给内徙新户耕牛、计口授田”,并“迁都平城, 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这些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推断
A.鲜卑族完成了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转化B.拓跋珪开创少数民族采用汉制的先河
C.孝文帝沿用前人做法而无创新之处D.民族交融成为当时黄河流域的趋势
2020-07-14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北魏太武帝时期,墓葬壁画醒目地绘着毡帐星布、宰羊饮酒的宴饮场面;文成帝时开始出现养殖耕牛的画面;到孝文帝时期,墓葬中反映农业生产的器物数量增多,集体狩猎等场面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反映当时北魏(  )
A.墓葬壁画风格多元B.农耕文化取得主导地位
C.游牧文化逐渐消亡D.吸取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