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1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一个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特殊时代,各种力量此起彼落,在这个需要知识、智谋的时代,社会的变革促成了贵族与庶民之间的变动与流动,这样处于两者之间的“士”阶层便由此出现了;春秋战国大量的兼并战争,使得人才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各诸侯国都希望通过依仗那些出谋划策的人才,发展自己,使得自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夏商周时,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期,王权败落,官办的学校难以为继。私学的兴起开创了教育的新天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为时代所呼唤的智士,适应了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国家的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以及地方割据势力的混战,是士族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历史背景。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同时,在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他们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族制度的利弊。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时代与社会阶层的关系。
2 . 某同学对公元3—10世纪中国历史朝代更替进行整理,图中空白处应填的是。
A.春秋战国B.五代十国C.北朝、南朝D.辽、夏、金、北宋、南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其根本目的是
A.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B.顺应民族交融潮流
C.打击鲜卑族保守势力D.缓和阶级矛盾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国君苻坚仰慕儒家经典,积极恢复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还亲自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各级机构任职。苻坚此举
A.推动民族交融B.消除了民族间的矛盾
C.动摇中央集权D.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5 .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2021-04-17更新 | 325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2-2013学年广东省执信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孝文帝时大多数人主张迁都比洛阳富裕的邺城(今河北临漳),而孝文帝却选择“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的洛阳。这一做法旨在
A.保障北魏政权粮食供应B.更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C.缓解鲜卑贵族内部矛盾D.完成南下伐齐统一的大业
7 . 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措施
A.促进民族交融B.激化民族矛盾
C.加速北民南迁D.导致北魏分裂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北魏政府对户口极为重视,经常下达检括户口的指令。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井田制的恢复B.分封制的推行
C.租调制的实行D.行省制的创立
9 .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其中,移风易俗的举措有: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孝文帝的这些举措
A.加强了对北魏政权的有效管理B.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发展
C.加快了北方士族势力快速成长D.直接导致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东晋灭亡后的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这4个王朝加上东晋以及三国时期的吴国,统称为“六朝”。六朝时期的都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六朝都城即今天的
A.南京B.扬州C.杭州D.洛阳
2021-01-15更新 | 336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