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汉族由先秦既已产生的华夏族发展演变而来,而今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莫定了必要的基础。…… 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摘编自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材料二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具体又有夷、蛮、戎、狄等名称。 ……到春秋,四夷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与华夏诸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 ……最终到泰汉以后形成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长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指出商、西周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实行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华夏”的发展演变。
(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2 . 北魏晚期,以龙门、巩县石窟为代表的中原风格造像艺术中的飞天形体姿态亦变得多样,他们面貌清瘦,眉目疏朗,褒衣博带,长裙裹足,随着漫天的云气、鲜花轻快地飞翔。新的飞天形象的出现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A.民族之间交融发展B.少数民族普遍汉化
C.深受西域文明影响D.飞天艺术进入全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命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他说“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据此可知,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加强北魏对中原的统治
C.改变鲜卑族的社会习俗D.促进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据此可知北魏
A.极力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B.追溯祖先以树立正统地位
C.努力消除内部的民族隔阂D.为统一北方寻找历史依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魏孝文帝改革规定,非太祖拓跋珪之子孙,皆不得封王;已封者,王降为公、公降为侯、侯降为伯;后又进一步对主、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俸禄作出更细致、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重在
A.促进宗族团结B.强化中央集权C.完善官俸制度D.学习汉化官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魏书》开篇述“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这一论述
A.表明华夏认同政治伦理的强化B.加剧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发展
C.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D.影响了后代史书编纂的思想
7 . 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的居住地,因此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民族冲突的结果是民族交融,而民族交融又以各少数民族汉化为主流。这种主流的出现前提是
A.国家统一的实现B.君主专制的加强
C.边疆经济的发展D.汉文化的先进性
8 . 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上述做法体现了
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B.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2020-11-25更新 | 758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卷 (八)
9 . 据《魏书·高祖纪》载:“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此处的“高祖”指的是
A.刘邦B.拓跋宏C.李渊D.赵匡胤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乱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谋取暴利逼民假货”,以致严重危及统治。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开始“置官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孝文帝保留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之制,同时又具体和细化了官品的区分,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这一时期以帛计体,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财政还会给他们供给食料,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幸的待遇,即伴随均田制的推行而实行公田制度。孝文帝的俸禄改革达到了“厘整时务”的功效。

——摘编自徐研:《俸廉关系之辨——北魏官员俸禄制度及其监察机制的探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孝文帝俸禄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归纳孝文帝俸禄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改革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