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在恢复古礼方面,孝文帝的一个重大改革是恢复三临之礼。三临是古代帝王对去世大臣三次亲临哀悼的制度,到汉魏时期已很少实行。494年,孝文帝对安定王拓跋休行三临之礼,并将其制度化。孝文帝的上述做法(     
A.意在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有利于巩固改革的成果
C.表达了其改革的决心与勇气D.为迁都洛阳扫除了障碍
2023-10-18更新 | 239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
2 . 游牧民族大迁徙中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

材料二   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等

(1)依据材料,指出魏晋政权和罗马帝国与内迁民族的关系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的不同对中国和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2023-09-16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期中冲刺(高频材料解析题38题)(北京专用)
3 . 黄巾起义失败后,战争频发,导致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其中出现长期战乱的时期是(  )
①东汉末年②西晋中后期③十六国时期④南朝中前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7-27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选择题汇编——中国史 (北京专用)
4 . 民族交融

材料一   

材料二   (刘聪)以永嘉四年(310年)僭即皇帝位……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三。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置一都尉。省吏部,置左右选曹尚书。自司隶以下六官,皆位次仆射。置御史大夫及州牧,位皆亚公。

——《晋书·刘聪载记》

注:刘聪,匈奴族,前赵的建立者。

材料三   (石)勒清定五品,以张宾领选,复续定九品……以右常侍霍皓为劝课大夫,与典农使者朱表、典劝都尉陆充等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

——《晋书·石勒载记》

注:石勒,羯族,后赵的建立者。

材料四   东汉后期,军队将士开始穿着裤褶服,也称为戎服。这种服饰源于北方少数民族。魏晋以后,军队中官员无论职位高低,一般都要穿裤褶。在皇帝亲征或者国家内外戒严时,文职官员也需要穿着裤褶。

——摘编自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说明东晋十六国局面形成的背景。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阐述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
2023-07-19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主观题汇编(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A.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融合
B.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文化的认可,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北方游牧民族转向衣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进程加快
2023-04-19更新 | 94次组卷 | 23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蜀汉政权之所以采取刚柔相济的“威德”型治边模式,一方面,是要安抚西南夷部落民众,建枸稳定的大后方秩序;另一方面,则是要倾全国之力北伐讨魏。其中尚有“和戎”与“联吴”的问题,同样是面对四周众多分散力量连环互动的可能,从而采取了与之相关的宏观整体边防方略。诸葛亮治下的蜀地及其南面边地,通过多年内政外务良性互动式的努力,不仅蜀地内部“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即后院边地“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部于是始有姓氏”。尽管其主要的方法仍为羁縻,后人以为已开了土司制度的滥觞,可见他对后世影响的深远,不能不称为善理边政的重要历史典范。

——摘编自张新民《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反思与总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蜀汉边疆治理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蜀汉政权“威德”型治边模式的历史影响。
2023-03-26更新 | 25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一轮复习收官卷】第一模拟(北京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7 .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选项中最符合②所代表的时期阶段的表述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开放兼容与繁荣统一
C.国家分裂与社会倒推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据此可见,当时(       
A.羌族完成了内迁的历史进程B.西晋时期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内迁少数民族取代西晋政权D.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地区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口迁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强。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改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根据材料,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影响。
10 . 东晋初年,政府为安置数量巨大的北方人民,设置了侨州郡县(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县),注籍在侨州郡户口簿上的移入人口可以获得优复(免调役)等优待。这一措施的实施(     
①引发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内迁
②有助于吸引中原人民渡江南迁
③推动了南方的土地被大量开垦
④开创了按职业编定户籍的做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