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2024-05-31更新 | 102次组卷 | 27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记载,魏晋时期,北方内迁者中除大部分成了佃客,依附于达官贵人和地主外,一部分人则成为士家,充当屯田制下的主要劳动力。如留居并州的匈奴人就“同于编户……百姓布野,勤劝农桑”,已然成为农业生产者。这些记载表明魏晋时期内迁各族(       
A.首创了古代屯田制度B.放弃了游牧民族传统
C.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匈奴族和羯族自认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是虞舜的后裔。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说明(     
A.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B.内迁各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
C.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D.内迁民族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4 . 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裤边。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地方特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B.政治要求影响了社会风尚的变化
C.经济往来促进了民族交融D.人口流动有利于西北地区的发展
2023-11-2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毛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在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的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漠中,分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这些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墓中精美的壁画(见如图)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珍贵缩影。以下对如图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C.社会分工不断扩大D.民族交融得到加强
6 . 在司马氏实现江南易帜的漫长过程中,不断出现曹魏官僚集团成员起兵反抗的现象,因此,官僚职权世袭制这种在曹魏得到长久使用并成功改造了汉代遗老遗少的官吏任用制度,被司马氏成功地接过来,并加以强化和改造。司马氏父子此举旨在(     
A.延续曹魏制度B.阻止士族参政C.稳定统治秩序D.改革用人标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晋武帝晚年,为防止贵族、豪绅势力威胁到皇权,大封皇子为王,设法提高皇子的地位,并赋予其“统方州军事”的权力,这有意安排汝南王司马亮辅政。这些措施(     
A.缓和了民族矛盾B.引发了宗室内乱
C.阻碍了郡县制推行D.维系了西晋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汉末三国时期,无论是刘备、诸葛亮,还是曹操、荀彧,乃至孙权、张昭等人,都要以“兴复汉室”“匡扶汉室”为号召,才能聚拢一定的政治追随者,以获得割据创业、称霸一方的正当性。这一现象说明(     
A.正统性的获得成为各政权争夺的焦点B.东汉政权仍可凭借正统性控制地方
C.分裂割据状态下正统思想仍具影响力D.论证正统性是各政权施政主要内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他采用马谡“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严明军纪,不许烧杀欺辱当地少数民族。诸葛亮和夷族酋帅孟获作战,七擒七纵,直到孟获心服口服地说“南人不复反矣”。局面平定后,“皆即其渠帅(首领)而用之”,不留兵不置官。以下对诸葛亮处理民族问题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取得了对于孙吴的军事优势   ②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政策
③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   ④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内迁各族纷纷建立政权,在广大北方地区形成了各民族错处杂居的局面。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在其统治范围内努力推行汉化政策,并接受大一统思想,以华夏正统自居。由此可知当时(     
A.西晋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B.华夏认同感的加强
C.皇位的宗法传承得到维护D.汉代制度受到追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