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隋唐时期朝廷设置专门机构管理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教学,如隋朝在国子寺设书学博士以事书法教导;唐朝不仅在国子监设书学,而且在科举考试中以“身、言、书、判”四项标准衡量举人才干。这些做法
A.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B.推动了人才选拔改革
C.扩大了儒家思想影响D.提高了官员行政能力
2 . 草书始于汉初,在唐代达到极盛。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由此可见,草书
A.融合了其他字体优点B.与官方思想背道而驰
C.易于抒发出情感意境D.笔画分明、结构方整
3 . 以临摹王羲之的名作或师其笔意自成一家的书法名家有隋朝智永,唐朝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怀素、张旭,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朝赵孟頫,明朝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等。这表明王羲之的书法
A.是全人类共同的艺术财富B.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使书法开始成为艺术形式D.在楷书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盛唐书法家张旭的草书“气势磅礴、千变万化,看似无序无法,线条与结构的空间伸缩力好像自由多变,不受约束,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规矩方正”。这反映了当时书法
A.草书成为书写主流B.反映了政治清明的特征
C.深受理学思想影响D.彰显了盛唐法度与气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书法家在评价某一书法作品时说:(该字体)章法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整体匀称,上紧下松、亭亭玉立,线条圆润中不失劲健,被评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下列书法作品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B.
C.D.
6 .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既有南朝的秀美,又有北朝的雄健,这一艺术特色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A.对外交流频繁B.经济高度繁荣C.儒佛道三教并行D.民族交融的发展
7 . 山水画发端于晋宋,但长期陷于停顿。因而,历史有言:吴道子(约680—759)“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这说明吴道子
A.推动了山水画的革新B.特别强调山水画意境
C.画笔突出盛唐的雄伟D.开创山水画艺术风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苏轼认为,“吴生(画圣吴道子)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王维的字)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翩谢笼樊”;“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由此可知
A.苏轼主张绘画重诗意B.苏轼被奉为文人画鼻祖
C.苏轼排斥绝对的形似D.文人画是中国画的精粹
9 . 如图是一块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地砖,被专家鉴定为秦朝遗物,其上阳刻铭文:“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该铭文字体是
A.楷书B.草书C.小篆D.行书
2021-11-09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下图是东晋书法家王瑜的《伯远帖》(局部)。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评价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据此可知,该帖
A.标志着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B.体现出士人洒脱的精神风貌
C.表明书法艺术已经达到历史最高峰D.折射出儒学丧失了主导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