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围绕着皇帝的诏敕运转,合成一套完整有机的施政体系。另一方面,三省首长既各领本省庶政,又以宰相身份联袂入朝,在门下内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通过政事堂会议将三个不同机构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中枢体。这样,三省权能配合,既各自发挥自己的职能,又相集发挥整体功效,推动着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袁刚《隋唐三省体制析论》

材料二   北宋集权统治所起的有利作用是短暂的,不利的方面却对北宋起着长期的决定作用。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之权,行政、军事、财政、司法分别直属于皇帝,加强皇权专制。在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长官的事权。地方监督知州的通判权力过大,妨碍了地方行政职能的正常发挥。政权过分集中,分散与削弱了各级机构与官员的事权,虽在较短时期内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但势必形成机构庞大,职能分散,官员众多,吏治败坏,重叠机构之间和官吏之间相互牵制,行政效率低下,使整个国家机器运转不灵。

——艾光国《略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三省体制的运作程序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唐朝)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在景云年间(711年)设置了节度使。刚一开始,这一设置只是存在于边疆地区。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中央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而且节度使一职传子或者部将,中央到时只能加以承认。而且他们垄断了地方的税收,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中央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统一。

材料三 (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唐朝在地方上实行的管理措施是什么?该措施的实行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趋势。
3 . 宋太祖时,各府、州公事,必须长官和通判“签议连书,方得下行”,北宋真宗以后通判“佐州郡之治,入则贰政,出则按县”。这一变化说明(       
A.中央集权逐渐弱化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通判权力有所提升D.地方受到严密监控
4 . 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          )
A.文官政治取代了地方藩镇的军人政治
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制
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特权政治
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