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2020-07-11更新 | 10368次组卷 | 203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熙宁年间,经常出现枢密院奏事退、王安石留身独对的局面。凡外交方针、将帅任用、军需供应,大多由神宗与宰相王安石商定。保甲法、将兵法等军政改革均在中书发动,尽管遭到枢密院的抵制,但并未因此停止推行。这表明宋朝(     
A.实施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B.枢密院失去了军队调遣权
C.实行军政与民政分治的政策D.王安石变法的强兵效果明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王安石指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     
A.通过经济调控,实现富国富民B.增加农民赋税,保证财政支持
C.提出工商皆本,提高社会生产D.控制地方财富,加强中央集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当时评价较后人更具有正确性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022-04-18更新 | 481次组卷 | 38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2016-11-27更新 | 3751次组卷 | 134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一中、射阳中学等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D.变法损害农民利益
2023-03-13更新 | 400次组卷 | 36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金湖中学、涟水中学等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下表可用来说明,王安石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实行“均输法”
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实行“青苗法”
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实行“农田(水利)利害条约”
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实行“募役法”(即免役法)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实行“保甲法”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实行“市易法”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颁布“方田均役法”“保马法”
A.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操之过急B.主要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C.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D.重视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2023-08-11更新 | 419次组卷 | 25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指出,王安石变法虽然有着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但是在旧的官僚、贵族甚至变法阵营内部始终未能形成以王安石和宋神宗为中心的强有力的权力集团。该变法更是遭到了司马光、韩琦和苏辙等众多守旧官员的强烈反对。该学者旨在说明王安石变法(     
A.缺乏最高统治者的支持B.失败具有必然性
C.未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D.政策缺乏可行性
9 .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在这一压力下,宋神宗(     
A.任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B.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C.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D.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北宋·刘挚《忠肃集》

“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盖自青苗之议起,而天下始有聚敛之疑。”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

晚清·梁启超《王荆公》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王安石)庶足以当之矣。

A.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B.人物评价缺乏客观标准
C.世人的历史认知被颠覆D.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