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宋元之际,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总结:“旧制虽有市舶司,多州郡兼领;元丰中,始令转运使兼提举,而州郡不复预矣;后专置提举,而转运亦不复预矣。”宋代市舶司地位的变化(       
A.顺应了国家治理需要B.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C.重构了地方行政制度D.扩大了海外贸易范围
2022-04-24更新 | 462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北新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变式训练历史试题
2 . 宋初“罢领支郡”,节度使只负责其驻节所在州的政事,其藩镇境内余州皆直隶朝廷,由朝廷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同时,对包括节度使在内的州长官,采取三年一易之法,经常调动。这些措施
A.杜绝了地方割据现象重现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强化了中央对诸州的控制D.消除了藩镇腐败现象
3 . 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A.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B.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C.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D.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
4 .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请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教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代此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C.健全了地方行政机构D.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5 . 宋太祖赵匡胤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其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削弱宰相权力
C.缓解边境压力D.解决财政危机
2021-06-24更新 | 660次组卷 | 22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北宋)金兵内侵,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州郡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作者意在论证
A.唐代藩镇制度的进步作用B.都城的区位选择意义重大
C.唐宋的地方治理互有得失D.宋朝强干弱枝的消极影响
2021-05-13更新 | 1084次组卷 | 21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某学者指出,唐代的“安史之乱”,两京皆失,地方还能各自为战;而到了宋代,金兵一旦攻破汴京,全国就顿时瓦解,一败涂地。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北宋
A.重文轻武军队战斗力弱B.冗兵导致中央财政困难
C.“强干弱枝”政策的影响D.地方政府职能不断弱化
8 . 北宋统治者发明了路-州-县虚三级制的地方行政体系,即在州县之上不设立集权的单一行政机构,而是按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经略安抚、提举常平四司,分管财政、刑罚、军事、仓储救济等事,且诸司所管诸路并非一一对应。这种做法
A.防范了宰相的擅自专权B.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
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限制了地方势力发展
9 .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八《任将》,元祐元年刘挚言:祖宗之法,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武人为总管,领兵马,号将官,受节制,出入成守,唯听指挥。”这是由于宋代
A.开放宽容的政治环境B.节度使制度的废除
C.地方割据基础被铲除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10 . 北宋真宗时期,将地处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 合称“川峡四路”或 “四川路”,四川一词由此而来。这一做法
A.壮大了地方的割据力量B.推动了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C.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D.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监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