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时,贯谊上《治安策》。提出了"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汉景专时,晁错上《削潘策》,主张削夺王国封地,

——演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北宋初年,宋太祖问计宰相越普:"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越普答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类。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接编自司马光《谏水纪闻》


(1)贾谊和晁错上书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什么?指出导致问题的制度根源。
(2)根据材料二,说明宋太祖“问计赵普”的背景。
(3)宋太祖采纳了赵普的建议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2 . 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收入/贯支出/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15085万余12677万余
仁宗皇祐元年(1049)12625万余“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11613万余13186万余

A.北宋时财政人不敷出,导致积贫
B.“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C.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因素之一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学者顾全芳认为:“应当看到北宋轻武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结束了我国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分裂的局面,使中国大江南北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统一,在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再也不能出现和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无论对当时的人民或是社会生产的发展,都极为有益。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4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职权的分配如下:中书省主管命令的拟定,经过画敕成为皇帝的命令后再送达门下省。门下省对每一道命令都有副署权,如果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省的命令就不能下达。诏书经过门下审核以后,送到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最高权力执行机关,总揽六部。这样,在最高决策权和最高行政权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一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载体制正式形成。

——(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

材料三   唐代中期商业出现繁荣,一些原为政治和军事中心的城市,大多发展为商业中心。由于首都长安的规模最大和最为繁荣,长安城外城共有108坊,这里主要是王侯将相大小官员的住宅,坊外围东西二市,店肆林立,排置有序,商品充足,行人鼎沸。由于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达,交通事业亦大大地发展起来,各大城市之间,特别是长安同各地都有宽阔的驿道。

材料四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变化,当时的商业最为发达的是都城开封,到处是手工作坊,到处是商店,酒楼,茶馆,旅社,行商坐贾,人来车往,热闹非常。市场上的商品从金银器具到水产果品,应有尽有,街道上的营业,既有日市,也有夜市。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启良《中国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简介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程序,并分析这一制度的主要优点。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及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苏轼在《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中说:“昔仁宗皇帝覆育天下,无意于兵。将士惰偷,兵革朽钝,元昊乘间窃发西鄙,延安、泾原、麟府之间,败者三四,所丧动以万计。”以上材料揭示出宋朝
A.冗官冗费的问题突出B.积弱的表现和原因
C.王安石变法成就显著D.儒学出现复兴潮流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这个朝代是很值得史学家深入研究的。武人出身的赵匡胤,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乱,深谙军事权力之重要性,但他不是靠暴力打压武人,而是巧妙地运用制度建设来遏制地方专权。首先,温情地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之后布署军队以“京师屯十万,足以制外变;外郡屯十万,足以制内患”,又用“更成法”将兵将分离。解决完武人乱政隐患后,他基本上是完全重用文官。在地方派文臣出任知州、知府、知县,另设各级通判,“事无大小,宜与通判或判官、录事同栽处之”,而且人为地将各级政府的财政、司法、军事、行政权力分散,又将官、职与差遣分离,“官无定员,无专职”。

——摘编自虞云国《细说宋朝》

材料二 宋初强化集权的措施应该是一把双刃剑,赵匡胤可以说是顾此失彼。五代十国的乱局虽然终结了,但新问题的危害并不亚于藩镇割据,可谓矫枉过正。过分地重文轻式,致使养兵虽多,却指挥不灵,战斗カ弱。由于集中政权,分散各地权カ,加强皇帝权力,庞大的官吏队伍,只是一个徒有其名的腐朽无能的官僚机构。这样,北宋军队既不能有效地抵御辽、西夏等的侵扰,又无法应付各地爆发的农民起义。经济的繁荣程度远高于隋唐的家王朝,财政却是年年告急,最终屈辱地被北方异族灭亡

——摘编自张其凡《宋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宋初期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初期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