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皇权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内侍侯莫陈利用(注:人名)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宰相)按其罪请诛之。帝(宋太宗)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

——《宋史纪事本末》卷三

材料二   嫔妃久不得迁,屡有干请。上(宋仁宗)答以无典故(制度),朝廷不肯行。或对曰“圣人出口为敕,谁敢不从?”上笑曰:“汝不信,试为降旨政府。”政府奏无法。上收以示嫔曰:“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方为诏敕。”

——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


(1)据材料一,指出宋太宗对治罪“侯莫陈利用”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的传统职能。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对“诏敕”制度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规定在唐朝的制度渊源及具体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图)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卷

材料五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指示也。”

——选自《枢垣纪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有何特点?
(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三中元朝中书省的职能是什么?这与唐朝中书省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士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家世背景……姻戚之间的关联……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关系而结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士人阶层)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于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较之唐朝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群体形成的背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凡是皇帝颁行的诏令,都要先经过中书省讨论后拟定。中书省所起草的诏令,在颁行前,必须经过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唐尚书省机构很完备,秦汉以来,三公九卿所掌管的军政事务,大体上都已并入尚书省。在尚书都省总管下,六部尚书分管全国军政大事。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二   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依托于二府三司体制之上的君主专制,在行政体制上可以称之为中书门下体制,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文书的传宣、封驳以及上奏文书的通进等都已经成为由专门机构负责的独立环节。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到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等四者之间尽管有交叉却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中枢文书行政的前三个层面都是依托于差遣性的职衔。而三省制的框架主要是存在于行令的程序之中,即文书流转和签署的环节,在前两个层面,三省不发挥作用。

——摘编自刘后滨《唐宋间三省在政务运行中角色与地位的演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并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
2022-07-04更新 | 226次组卷 | 4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一大联考(12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宰相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中重要的制度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材料二 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君权和官僚制度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当官僚制度的机器发展得不符合“君尊臣卑”的要求时,君主便要对这部机器作一次基本的调整。由于相权处在这部机器运转的枢纽地位,因此每一次重大的调整便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

材料三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时必然结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朝到唐代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情况。
(2)关于中国宰相制度的论点,哪两则材料是相似的?并阐明其相似的论点。
6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历史的大潮中不断更替与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1)图1所示的中央政治制度是什么?创立于哪一朝代?
(2)图2所示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是什么?它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3)根据图3和材料二,概括宋太祖为加强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