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2018-06-09更新 | 12918次组卷 | 134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北京地区出土了大量辽、金时代的农具,计有犁、桦、耘锄、镰、手铲、秭、铡刀、草叉等,门类齐全,其中多种农具与今天北方使用的农具差别不大。这说明辽、金时期(     
A.精耕细作模式传承发展B.金属农具得到全面推广
C.手工业与农业联系紧密D.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最快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宋末元初,江南地区使用单锭手摇纺车。黄道婆吸收海南黎族妇女纺车优势,制造出三锭脚踏纺车,后来被江南地区工匠改进为四锭脚踏纺车。这表明宋元时期棉纺织业的发明创造
A.依赖于生产动力的突破B.取决于民族文化交流
C.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D.源自于劳动人民实践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作物品种的单一,使农民在自然灾害侵袭面前常常束手无策。宋朝的统一不仅结束了南北分裂割据的政局,也为农作物品种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宋太宗下了一道粮食品种南北大交流的诏令,“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乃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原产于占城的稻种,又自福建移种于江淮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在宋代也不断扩大种植区域,描画的种植在北宋时主要是在广南东西、福建路,到南宋后期也扩展到两浙、江南东西路,并作为夏税交纳。又如西瓜自辽初由回纥传入辽,金代传入黄河中游的河南,绍兴十三年洪皓自金朝“携‘西瓜种’以归,今禁囿、乡圃皆有”,西瓜遂传入江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宋朝农作物品种交流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农作物品种交流的历史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宋时期,相同工种的作坊、工匠等组成一“行”,他们接受官府的要求,筹办所需的用品,顺次担当供应所需用品的任务。“行会”起初就是关于行组织的一种形式,其重要职能为统一商品价格、限制竞争、应付官府苛索等。据此可知,唐宋时期的“行”及“行会”
A.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B.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诉求
C.促使民间雇佣关系得以规范D.有利于协调政商之间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