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可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帝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见,明初(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制度化的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2023-02-23更新 | 139次组卷 | 61卷引用:百校联盟2018届TOP20四月联考全国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代中期以后,皇帝的命令需交由内阁转发,臣下的奏章需由内阁拟办,否则就是违制。没有上谕或奏章,内阁不能擅自出敕旨。这说明内阁(     
A.具有制度化的参与机务权B.平衡了君臣间的权力分配
C.是协助皇帝理政的正式机构D.在中枢系统中的地位上升
3 .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2023-04-12更新 | 335次组卷 | 126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A.可代皇帝作出决策B.监察权的不完整
C.兼有大案决定权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各藩王封地分布所在省份及数量统计如下:陕西1个、山西3个、北京1个、河南3个、湖北3个、山东2个、湖南1个、四川1个、甘肃3个、辽宁2个、宁夏1个、河北1个、内蒙古1个(不含后移封地),据此可知,朱元璋分封藩王旨在
A.维护边疆地区安宁B.防范地方割据势力
C.稳定全国统治秩序D.控制经济战略重心
6 . 洪武年间设立的通政司,早朝时呈报的是内外章奏;午朝时呈报的是关于底层百姓阶级的臣民之言;重大或机密事件则不定时向皇帝汇报。这说明通政司
A.具备协理政务的职能B.容易造成官员专权
C.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D.便于皇帝掌握舆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嘉靖时“天下岁供京师米四百万石”,而单是封于各地的藩王及宗室俸禄开支就达到八百五十万石。据此可知,明末
A.农业经济无力支撑国家发展B.地方藩王威胁中央集权
C.封建君主专制弊端不断暴露D.国家财政收入急剧下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且互不统属。后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效率迟缓之弊,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这说明明朝
A.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
C.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急剧恶化D.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冲击
10 . 弘治年间,江西等地屡有民乱危及郡县,有司"备其东则发于西、剿其南则窜于北。时镇守江西太监及三司仪,以为盗之未平,以政令不一,而邻境有司不肯协力故也。宜设巡抚宪臣置司要地以节制之,而割附近郡县以隶之,则盗平也"。于是合辞以闻,被允准。这主要表明
A.明朝地方阶级矛盾尖锐B.巡抚设置适应协调地方需要
C.三司人浮于事效率低下D.地方割据影响明朝中央集权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