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永乐年间以内阁官员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称之为台阁体派。其文字风格既雍容华贵又平稳无奇,内容以歌功颂德为主,逐步形成固定的文字格式和套路化的遣词造句,被当时官僚士大夫竞相模仿。台阁体的流行反映了
A.八股取士对文学创作的影响B.程朱理学对文化的束缚
C.官员引领文学发展潮流D.皇权专制在文化领域的体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明代的廷推制度,指当大臣缺员应补,不待考核期满而推升时,主要由吏部主持,会同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由于经过几方考虑,一般比较合适,“廷无闲议"。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B.选官制度趋向多样化
C.原决策机构权力丧失D.刑法比以往更为严苛
2020-06-18更新 | 656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指出,在张居正之后,“一个个阁臣在舆论的攻击中神情懊丧(阁臣)无人敢担当……没有了内阁的中枢支柱,明代便在后张居正时代迷失了方向,不可能将政治与社会引向正确的发展轨道”。该学者意在强调晚明时期
A.阁臣懒政导致内阁衰败B.阁权式微加速王朝衰亡
C.中枢权力机构荡然无存D.内阁严重冲击皇权专制
4 . 洪武十年,明太祖在中央设通政使司。通政司意为“政令通畅”,掌握内外一切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达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最重也”。明初设立通政使司旨在()
A.分割地方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
C.弥补丞相职能D.加强行政管控
5 . 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B.改土归流,集权中央
C.设立军机处,强化君权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明代
A.废除丞相违背潮流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
C.吏治败坏权臣弄权D.思想批判风气剧变
2020-05-28更新 | 1064次组卷 | 38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5月模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文日:“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铁牌宣德间尚存,后来宦官王振盗去。孟森认为明代流弊之首乃“信用宦官”。明代太监滥用批红权,批红被当作“包鱼包肉的废纸用”。上述材料反映问题的实质是(       )
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B.明朝政治制度极不完善
C.中国古代政治人治色彩浓厚D.明朝国家政策极不稳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官职,其职责为“抚循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洪熙宣德时,临时差官开始过度为常驻地方的巡抚官,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由此可知,明代
A.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B.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
C.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D.行省制度已无法继续推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明朝设立的巡抚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据此可知明朝的巡抚的设立
A.有助于地方机构的正常运转B.解决了元朝行省长官权力过大的弊端
C.强化了皇权对地方官员监控D.体现了临时差遣官员向行政官员的转化
10 . 有人认为,明太祖时君权膨胀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明朝君权膨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相权过度膨胀,危及君主权威
B.以相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难以承担加强中央集权的重任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历代君主执政的必然准则
D.封建制度衰落,皇权受到更多冲击和挑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