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6 道试题
1 .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对当时的内阁大臣评论说:“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故自世宗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这表明(     
A.内阁掌握中央的决策权B.阁臣已演化为宰相
C.阁臣存在一定政治风险D.内阁成为六部上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明初四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是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的政治事件。本质上反映了(     
A.争权夺利的内讧B.政治腐败,肆意滥杀
C.削弱了明朝统治D.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022-09-25更新 | 538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明代,言官的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员,都受到言官的制约和纠幼。一旦受到言官的弹劾,首辅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辞职,除非受到皇帝的挽留,否则便会下台。这反映出明代(     
A.言官权力不断扩大B.政治生态日益恶化
C.专制皇权得以强化D.监察体系趋于完善
2022-09-22更新 | 771次组卷 | 2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历史试题
4 .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曾与后来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有一段对话:朱元璋:“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朱允炆:“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汝意如何?”朱允炆:“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是也,无以易此矣。”这表明(     
A.明初藩王与中央政府关系紧张B.朱允炆尊奉礼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论战很激烈D.明初强藩与朝廷的关系值得忧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朝仁宣时期,阁臣地位骤显,并以“票拟"的形式参与政治,在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加之阁臣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这(     
A.削弱了内阁的行政大权B.约束了君上大权的实施
C.确保了明朝的政治清明D.减少了君主专制的失误
6 . 明代中期以前,内阁大学士和以翰林学士身份入职内阁者,人们称之为阁臣或阁老。中期以后,内阁大学士多加六部尚书、侍郎等衔,凡大学士兼六部尚书者,则被尊称为“阁部”。这说明(     
A.内阁已转变为行政机构B.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部门
C.内阁大学士趋向年轻化D.阁部人员的职权得到扩大
7 . 卫所是明代常备军的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如图为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据所学知识推断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是(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 . 下表是明太祖朱元璋颁布的有关天文历算方面的法令。明太祖的行为旨在(     
法令出处
(明初规定)国初,学天文有厉禁,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钦天监)人员永不许迁动,子孙只习学天文历算,不许习他业;其不习学者,发南海充军李东阳等《大明会典》

A.规范天文研究过程B.彰显天文历算的重要性
C.稳定天文研究队伍D.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10 . 明中期以后,三司权力向巡抚转移,巡抚衙门成为实际上的省级权力机构,三司为其下属;但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及清修《明史》,均因巡抚挂衔都察院而将巡抚列在都察院下。这客观上反映了(     
A.巡抚已然完全摆脱临时差遣的性质B.巡抚职权在法律上与事实上的矛盾
C.三司并立不利发挥巡抚应有的效能D.巡抚设置仅仅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
2022-08-30更新 | 1705次组卷 | 15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1课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