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明朝阁臣的选任,万历以前大多是通过“特简”,即由皇帝不通过吏部,或由现任阁臣们推举、或由宦官们援引、或采纳大臣们的举荐、或由皇帝亲自选拔而直接下旨的方式任命。从万历开始,多是由“廷推”产生,即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内阁成员产生方式的变化侧面反映出(     
A.内阁政治地位提高B.官员选拔日益公平
C.内阁掌握了决策权D.君权受到朝臣限制
2 . 有学者说:“这一权力结构变化,既反映了明初统治者力图在政治体制上扫除一切危及皇权的因素,以维护朱明皇朝统治的个人的主观意志。”由此可知,该权力结构变化是指(     
A.置军机处,行密折制度B.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C.组建内阁,授其票拟权D.废除行省,设立三司
3 .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指出,河南数岁蝗旱水灾为民患,牧民者多失抚字,甚者又侵渔剥削之,而按察司官未尝有一人言者,坐视民病而不留意,何补于用?之后逐渐形成了巡按制度、督抚制度,巡按御史和督抚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朝的这一措施体现出(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激化
C.吏治腐败导致明朝衰败D.地方官员的行政权力被削弱
2024-03-0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续文献通考》记载,明代六科执掌,“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执奏封还”。《明内廷规制考》指出,对于皇帝的“传奉”诏旨,无论朱字或墨字“传帖”,承受官衙,如认为“事未稳”则须“执奏”。据此可知,明代的“执奏”(     
A.促使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B.有利于提升专制皇权统治效能
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加强了君主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024-02-27更新 | 11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创新部)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巡抚初设之时,主“安抚”天下军民而非主“监察”,“事毕复命,即或停遗”;而明中叶,为适应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这一新的力量对比变化,巡抚成为介于行省与三司之间新的省级军政长官,明代走出“三司”时代。这一变化反映出(     

A.地方政权运行的集权化趋势B.行政权与监察权相结合
C.行省制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D.社会主导力量出现下沉
6 . 明初通政司地位甚高,位列九卿之, 获得了承相拆分、整理、通交各类奏章给皇帝的权力,承担起“核准帝命,通情下达”的重任。但在明代中后期,重臣权宣对通政司封入内廷的密疏内容进行实质性处理的事情时有发生。据此可知,明代(       
A.君主专制影响中枢运行机制B.密奏制度遭到破坏
C.通政司的法定地位大幅下降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穆宗时期,内阁首辅高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神宗即位后,“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宦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这反映出当时(     
A.君相矛盾凸显B.宦官专权现象出现
C.内阁权势膨胀D.权力制约机制成熟
8 . 《皇明祖训》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颜顽(抗衡),不敢相压。”该朝“罢示相”的目的是(     
A.精简官僚机构B.扩大统治基础C.加强思想控制D.强化君主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负责某一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谴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这反映了明朝
A.废除了宰相制度B.君主权力的强化
C.边患的日益严重D.军权的分化制衡
10 . 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类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这说明明代内阁(     )
A.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B.阁臣权力有限
C.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D.深受皇权控制
2019-11-09更新 | 196次组卷 | 23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年高一年级开学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