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4 道试题
1 . 明朝仁、宣帝赐印章于阁臣,独允许他们遇大事时印封密揭(秘奏),以便专呈御前议事,此谓“阁揭”,往往能得到皇帝的重视。据此可知,当时(     
A.阁臣遇事可临机裁决B.阁臣的地位有所上升
C.内阁拥有了行政大权D.阁揭的呈递频率颇高
2 . 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可选资格,一般来讲,必须是翰林出身。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据统计,在明朝170位大学士中,通过尚书人阁的有110人,通过侍郎人阁的也有24人,绝大多数是翰林出身。明朝此举(   )
A.利于强化内阁的辅政功能B.意在完善法定中枢权力体系
C.一定程度制约了专制皇权D.使内阁与六部形成制衡机制
3 . 中国古代历来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明朝皇帝明神宗为册立太子与大臣及后宫势力前后纷争十五年之久,史称国本之争。明神宗有意放弃皇长子,立宠妃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立皇长子为太子。这说明(     
A.外戚势力左右政局B.中央集权制度逐步走向衰弱
C.内阁行使决策大权D.祖制和封建礼制制衡着皇权
2023-04-28更新 | 1300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票拟是在没有中枢权力机构的情况下采取的不得已的办法,它对明代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票拟批答拉开了皇帝与大臣之间的距离,内阁官员审阅大臣的奏章,并附上处理意见交由皇帝批复。皇帝若觉得票拟可行,便朱批下发到六部执行。这说明票拟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B.确保了决策的正确性
C.为皇帝怠政创造条件D.推动中枢机构趋于成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自明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这一变化旨在(     
A.提升内阁地位B.削弱六部职权C.提高行政效率D.助推君主集权
6 . 美国学者罗威廉认为,“中国的世界模式”暗示中国是孤立的、排外的,无法接纳基于对等主权与相互尊重之上的民族国家体制,且根本上受制于对文化与仪式的要求,而非响应实际的国家利益。这里的“中国的世界模式”是指(     
A.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B.中国古代的羁縻政策
C.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D.新中国的“一边倒”方针
7 .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2023-04-12更新 | 321次组卷 | 126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朝廷颁布“禁例十二条”,严格规范国子监学生的道德和行为,并镌刻卧碑,置于明堂之上,如有不遵者,以违制论。“禁例十二条”的颁布(     
A.规范了国子监的教学内容B.利于全社会形成重教氛围
C.符合封建集权统治的要求D.推动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善
2023-04-09更新 | 716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昆明一中、宁夏银川一中2023届高三一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明太祖编订《大诰》,宣布“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建文帝时下诏,官民犯罪一律“依《大明律》科断”,废除《大诰》。明成祖即位后为打击异己,恢复《大诰》,不久后又废止。《大诰》的兴废变化(     
A.印证了皇权高于一切B.说明了法治观念牢固
C.体现了中央集权重要D.反映了社会进步趋势
10 .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以一布政司为一道,共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其职责包括巡按、清军、巡盐、巡漕、巡关、提督学校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     
A.意在强化对地方的控制B.达到了澄清吏治的效果
C.扩大了监察官员的职权D.严重分割地方行政权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