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6 道试题
2 . 明代官员平均任期表,下表可以用来说明,明代
时期中央官员平均任期(年)地方官员平均任期(年)
洪武16
成化3.55.1
嘉靖23.1
天启、崇祯1.082.9

A.官员任期制度完善B.大政方针朝令夕改
C.国家治理能力下降D.行政效率极端低下
3 . 据记载,勋贵功臣可用铁券免罪免死的次数在明朝之前一般在7-10次,其子孙可凭祖上的功德免死1-3次,明初功臣的免死次数最高者徐达仅3次,其子孙的免死次数一般在两次以下。这表明
A.铁券的实际效用在降低B.铁券制度遭到了破坏
C.铁券是加强皇权的工具D.皇权与贵族矛盾激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统计,明代阁臣任职2~10年的有76人,占阁臣总数的47.4%;任职1~2年的有39人,占阁臣总数的24.2%,两者相加达71.6%。这说明明代
A.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阁臣队伍稳定性特征明显D.政治制度趋于成熟
5 .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某官员上书提出造船三千,载兵六万,渡海攻入敌方腹地之策,抵御清军入侵。皇帝批复后,此事在内阁、工部、兵部、地方督抚、船厂主事间反复推诿,直至第二年清军撤退后不了了之。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相权分散导致效率低下B.皇权集中导致效率低下
C.官僚主义影响政府决策D.地方制度缺陷难阻入侵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明史·职官志》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后,其统治在中央和地方推行哪些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指出军机处设立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趋势。
7 . 洪武年间设立的通政司,早朝时呈报的是内外章奏;午朝时呈报的是关于底层百姓阶级的臣民之言;重大或机密事件则不定时向皇帝汇报。这说明通政司
A.具备协理政务的职能B.容易造成官员专权
C.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D.便于皇帝掌握舆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明嘉靖时“天下岁供京师米四百万石”,而单是封于各地的藩王及宗室俸禄开支就达到八百五十万石。据此可知,明末
A.农业经济无力支撑国家发展B.地方藩王威胁中央集权
C.封建君主专制弊端不断暴露D.国家财政收入急剧下降
10 . 弘治年间,江西等地屡有民乱危及郡县,有司"备其东则发于西、剿其南则窜于北。时镇守江西太监及三司仪,以为盗之未平,以政令不一,而邻境有司不肯协力故也。宜设巡抚宪臣置司要地以节制之,而割附近郡县以隶之,则盗平也"。于是合辞以闻,被允准。这主要表明
A.明朝地方阶级矛盾尖锐B.巡抚设置适应协调地方需要
C.三司人浮于事效率低下D.地方割据影响明朝中央集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