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皇帝或司礼监秉笔太监对奏章批示后,奏章被送至内阁,或由宦官口述,内阁按既定格式成文,而后司礼监朱笔照抄,六科签发,即“红本到阁,内阁票拟”。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A.宰相权力日益萎缩B.行政运行程序失范
C.宦官专权不断加剧D.内阁成为虚职机构
2 . 明仁宗及以后,尽管内阁大臣多兼有六部职务,但朝廷规定“俱掌内制,不预所升职务”,即仅做皇帝的侍从之臣,而不到所升的六部等衙门去实地任职。此规定(       
A.削弱了内阁的政治地位B.维护了中枢体制的稳定
C.促进了内阁宰相化完成D.旨在提高国家行政效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朝锦衣卫缉拿嫌犯,必须从刑部领取“架贴”,从督察院拿到“批文”,才可逮捕。但实际情况是三法司(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皆无权干涉锦衣卫办案。理应由三法司审讯拟罪的犯人,也可直接被厂卫审讯处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锦衣卫拥有监察权B.君主专制的强化C.宦官专权局面形成D.官僚政治的腐败
4 . 明代阁臣的入阁方式,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后,由各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举人选、奏请皇帝点用的廷推变成“祖宗定制”,成为入阁的唯一方式;明熹宗天启年间,朝臣进而要求皇帝点用在廷推名单中居于首位者。上述变化表明(     
A.阁臣政治素养提升B.文官集团约束皇权
C.内阁辅政趋向合法D.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会典》载:“内阁行移,皆用翰林院印”。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后而拟之,可谓有其实乎?”由此可知,明朝内阁的设置(     
A.使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B.剥夺了都察院的权力
C.是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D.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
6 . 明朝名义上废除了行省制,但在省一级,元代行省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司,分掌行政、财政、司法及军事。到了中后期,又在三司之上设总督、巡抚,布政、按察等隶属其下。这一变化体现出(       
A.地方行政效率的降低B.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动态调整
C.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D.元代行省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7 . 明中期以后,皇帝由司礼监下达到内阁的“意旨”即红本,如不经过内阁审批,就无法变成“圣旨”。这说明当时(       
A.内阁把持政务决策权B.司礼监从属于内阁
C.内阁的职能发生变动D.行政运作遵循程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史•职官志》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司礼监)之批红……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出现了外戚专权和党锢之祸B.内阁大学士能决策国家大事
C.明中后期宦官专权问题严重D.明朝中央政府治理效能提高
2023-11-03更新 | 17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明朝后期,官员的奏疏要先交内阁审阅,内阁将奏疏内容及处理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奏疏上进呈皇帝裁决,皇帝亲自或委托太监用红笔写出处理意见后返回内阁下发六部执行;同时通过厂卫制度监察百官。因此出现了嘉靖、万历皇帝尽管多年不上朝,国家仍能照常运行的现象。这反映了(     
A.监阁体制有利于政局稳定B.君主集权的强化
C.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D.中央集权的强化
10 . 明初,宗藩地位尊崇,统重兵以镇边塞,只要是朱氏子弟,便有尊崇显赫的地位;宣德后,逐渐出现“宗藩不得预兵事”,“绝其仕官,并不习四民业”和“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等规定。这一变化(     
A.说明边疆威胁逐渐减弱B.反映出宗法血缘关系难以维系
C.立足于皇权稳固的需要D.显示出中央政府财政危机加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