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2 道试题
1 .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政府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并特别规定“凡云南攒造黄册,除流官及土官驯熟府分依式攒造外,其土官用事边远顽野之处,里甲不拘定式,听从实编造”。这表明,明初云南(     
A.拥有一定的自治权B.赋役标准异于全国
C.受中央政权的重视D.基层管理较为混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明朝阁臣的选任,万历以前大多是通过“特简”,即由皇帝不通过吏部,或由现任阁臣们推举、或由宦官们援引、或采纳大臣们的举荐、或由皇帝亲自选拔而直接下旨的方式任命。从万历开始,多是由“廷推”产生,即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内阁成员产生方式的变化侧面反映出(     
A.内阁政治地位提高B.官员选拔日益公平
C.内阁掌握了决策权D.君权受到朝臣限制
3 . 明永乐十七年,大学士杨荣上疏斥责府、部、法司各部门弊政。皇帝示意杨荣,“天子近臣直接上奏,易使朝堂臣子间相互猜忌,不如让御史弹劾这些部门、”于是御史邓真疏入奏,被弹劾的各部门纷纷认罪。这反映了明初(       
A.中枢机构内外相维的体制B.皇权专制进一步得到强化
C.阁臣在朝局中的作用有限D.监察御史权力重而品级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自票拟制度形成以来,阁票由宦官呈皇帝,皇帝应亲览亲批于章疏下发,但极难有一个皇帝做到这一点。“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取决于内监之批红”。为此内阁必须与宦官结成某种相容的默契,在极端情况下则会形成宦官干脆自行票拟批答的局面。这反映出明代(     
A.政治运转出现失衡B.权力重心发生转移
C.皇权进一步被强化D.内阁丧失议政功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代内阁大学士以皇帝名义对奏章拟作批客草稿,用小票书贴于奏疏面进星皇帝,称为票拟。皇帝如同意内阁草拟奏章,即亲自成交司礼太监以石朱笔照批于章疏下发,称为批红;如不同意,则发还内阁重拟,称为改票。这(     
A.杜绝了官员腐败B.体现了君主专制加强
C.完善了决策机制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皇帝不赴内阁亲视票拟,故令阁臣票拟。皇帝在内寝仍不亲视政务,则批红亦由太监代之。因此明代司礼监,权出宰相辅上。因此宦官逐渐骄横跋扈。”这表明明朝(     
A.实现了权力的平衡B.宦官专权导致皇权衰落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中枢权力运作存在弊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朝中期之前,阁臣很少直接举荐各部要员;至明中后期,有的大学士广泛干预六部尚书的选任,尤其对吏部、兵部、礼部的干预格外突出。这一变化说明(       
A.君权相权关系紧张B.内阁权势扩大
C.中枢机构形同虚设D.皇权日趋衰落
8 . 明代初期,皇帝常在内阁,后来有些皇帝不常到内阁,由内阁条旨、票拟送进去批,甚至有几个皇帝则长久不管事,不再到内阁。于是皇帝和内阁中间的接触,就多出一重宦官上下其手的机会。这样,宦官就慢慢地弄了权。这一变化(     
A.加剧了明朝的政治黑暗B.使决策机制发生根本改变
C.改变了内阁的机构性质D.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明朝万历年间,宦官冯保“内倚太后,外倚居正”,权势不可谓不重,但在一次神宗御书赐辅臣时,冯保侍侧,“立稍倾敧”,皇帝立以饱墨巨笔“掷其所衣大红衫上,淋淳几满。冯珰震惧辟易,江陵亦变色失措”。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朝(     
A.宦官与外臣关系错综复杂B.宦官权力极端受制于皇权
C.宦官权重易激化社会矛盾D.皇权空前加强并达到顶峰
2024-02-24更新 | 23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预测卷(三)历史试题

10 . 巡抚初设之时,主“安抚”天下军民而非主“监察”,“事毕复命,即或停遗”;而明中叶,为适应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这一新的力量对比变化,巡抚成为介于行省与三司之间新的省级军政长官,明代走出“三司”时代。这一变化反映出(     

A.地方政权运行的集权化趋势B.行政权与监察权相结合
C.行省制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D.社会主导力量出现下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