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之所欲者放逸,百姓之所不欲者劳敝。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新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四   “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ɡòu)。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


(1)材料一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主要有哪些不同?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
(3)与唐太宗相比,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材料四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
(4)由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和成就,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2 . 自西周“宅兹中国”始,天下观、家国观、国家观在时代的波涛中不断涌现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有思以相洽,有义以相分,而国家之基定,争夺之祸泯焉。民之所求者,莫先于此矣。且古之所谓国家者,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也。使天子、诸侯、大夫、士各奉其制度典礼,以亲亲、尊尊、贤贤,明男女之别:于上,而民风化于下,此之谓”;反是,则谓之

——引自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材料二   中国建筑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宫殿无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宏大、最受重视的建筑。中国建筑史上营建宫殿的高潮有三次,分别出现在秦朝、隋唐和明清。唐朝都城长安的大明宫是隋唐时期宫殿建筑的代表作。大明宫明确分为外朝、内寝两大部分。外朝沿南北向轴线纵列三组宫殿,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日朝,紫宸殿为常朝,内廷建筑则较为自由。这种家国一体的建筑理念,在明清故宫以及清朝夏宫颐和园中都有充分体现。

——摘编自许结《中国文化史(插图本)》

材料三   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观,各王朝所持有的是天下观。这一观念自先秦时期奠定之后影响深远。然而,天下观在其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却不得不每每面临诸多强大对手的挑战。因此,每当此时,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就有了一定的边界含义。不过,真正近代意义上的边界出现于清朝。即当清朝面临沙俄这样从未接触过的具有全新文明的强大对手挑战时,近代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才最终形成。换言之,只有在中国面临强大的对手,或者说其文明受阻于强敌时,天下观才转为国家观,有边无界的状态才得以消解。

——摘引自张文《论古代中国的国家观与天下观(前言)》


(1)王国维对西周传统历史环境下“国”的含义进行了界定。仔细阅读材料一,用一句话归纳王国维眼中的周朝“所谓国家”的功能。结合所学,指出并简析体现这- -功能的制度及其这一制度对巩固西周统治的意义。(4 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唐都长安在中外交往中的地位,并简述大明宫“家国一-体”的建筑理念分别在故宫及颐和园建筑布局中的体现。
(3)材料三作者认为,当清朝面临强大对手挑战时,近代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才最终形成。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以康熙帝为例,说明当中国的“文明受阻于强敌”时,“有边无界会被消解”的具体史实及其意义。②以左宗棠为例,指出晚清时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策略,并概述晚清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与加强西北边疆管理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2021-06-2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