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8 道试题
1 . 康、乾诸帝几乎每年夏秋之际都要在承德避暑山庄居住五个月左右,与蒙藏各族各部及宗教首领行围打猎,把酒言欢。同时仿照五台山、蒙古、新疆、西藏各地的寺庙,环绕避暑山庄东、北方向,先后修建10余座汉、藏佛教寺庙,供其居住、讲经礼佛。这反映出(     
A.清朝统治者生活奢靡且好大喜功B.蒙藏各族与清政府保持着宗藩关系
C.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D.民族文化认同加强了民族间的关系
2023-01-0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理科)试题
2 . 清朝建立后,在东北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等将军辖区,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在内蒙古建立盟旗制度,并在中央设理藩院直接管辖这些地区。这反映出,清代(     
A.地方行政区的增多B.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社会矛盾全面缓和D.拥有比前代更大疆域
2023-01-04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地位进一步的降低,“内阁宰辅、名存实亡”。乾隆时期,“凡阁臣不入军机处者,则一切要政不得预闻”。这反映了(     
A.中枢决策机构的异变B.中外朝制度的形成
C.君主专制得以强化D.内阁行政权的丧失
2023-01-04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康熙帝时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由中枢机构、直属机构、附属机构和派出机构组成,主要职责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以及处理与沙俄的关系。这反映出当时(     
A.蒙古新疆等地区的叛乱频繁B.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
C.清朝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D.清朝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5 . 清朝康熙时期允许四口通商,到乾隆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这种变化反映出清政府(     
A.推行“闭关锁国”政策B.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C.提高了官营手工业地位D.改变了“朝贡贸易”体制
6 . 有学者认为,仅就丞相制度而言,明朝经历了一个废丞相、置四辅、设内阁的历史阶段,而清朝经历了置议政大臣、设四大臣、立军机处的历史轨迹。两朝最后都形成了“兼职丞相制”的体制。“兼职丞相制”的形成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A.官僚政治体系扭曲混乱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D.前朝宰相制度变相恢复
2022-12-25更新 | 449次组卷 | 35卷引用:陕西省宜君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清朝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实现了该地郡县化的管理;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新疆建省;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1885年在台湾建省;1907年奉天、吉林、黑龙江改为行省,下设府、厅、州、县。这些举措(     
A.旨在应对列强国家的侵略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
C.表明清政府主权意识觉醒D.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三省制度若给予充分地运作,尤其门下省封驳权的发挥,对皇权的确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制衡作用。但玄宗即位后,仍沿续武则天以来的政策,侧重中书省权责,开元十一年(723 年),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无形中使相权更加弱化,相对有利于皇权的运作。

——摘编自高明士等著《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朱元璋时,相继设立四辅官与殿阁大学士,帮助处理政务。至成祖“特简解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阔,参预机务。”宣宗时,设立制敕房、语敕房等机构。制语二房主要服务于内阁所主持的有关政府所有机密文书的誊录、保管工作。“于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但出于权力制衡的需要,宣宗培植宦官势力,赋予司礼监太监批红权,所有奏章除御笔亲批外,余皆由太监分批,以“批红”牵制“票拟”。司礼监和内阁地位平等、分工合作、相制相维,促使明代后期影响巨大的监阁体制框架的正式定型。

——摘编自田维佳《明代内阁的发展演变与皇权的关系》

材料三: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公开的先下达内阁,以次及于部院,层层下达,叫做“明发”;机密的不经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由驿传递,直达督抚,叫做“廷寄”。地方督抚重要的奏折,也不经内阁,径送军机处,直达皇帝。自雍正以后,“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从而使公文转运、行文关系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李晋《清朝中央高度集权制的形成与“廷寄”文书制度的建立》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运行中的什么矛盾?根据材料一,指出三省制度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内阁制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在公文转运中的实际地位,说明“廷寄”制度的影 响。
2022-12-1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雍正年间,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交由兵部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根据缓急,分为日行三、四、五、六、八百里5种。由此可见当时(     
A.军机处权力大于内阁B.军机大臣掌握了决策权
C.军机处直接统领六部D.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
2022-12-09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康熙在位时有秘密奏事权的官员仅百余人,到雍正时则增加到一千多人,不限品秩而且奏事官员相互不知,“一切听闻皆可上报”。秘奏外加皮匣,官员派亲信送抵京城,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批答。雍正帝这一做法旨在(     
A.提升决策的科学性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完善行政监察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