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8 道试题
1 . 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说: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据此可推知清朝前期(     
A.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B.经济结构已发生变化
C.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D.人地矛盾已充分显现
2 . 1656年,荷兰使臣携带表文和贡物来华觐见,要求“凡可泊船处,准我人民在此贸易”。顺治帝准其“八年一次来朝”,且“止令二十人到京,所携货物在馆交易,不得于广东海上私自货卖”。康熙二年(1663年),“荷兰国助剿海逆,并请贸易,奉旨,著二年贸易一次”。这表明清初(     
A.延续了传统的贸易体系B.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C.殖民者在沿海活动频繁D.海禁政策日渐松弛
2024-01-13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大臣向皇帝单独呈送奏折进言的制度,皇帝亲自批阅密折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该制度旨在(     
A.加强皇帝的专制独裁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提高政府行政决策效率D.快速处理地方紧急军务
2023-12-3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70年,明政府实行海禁,下令“寸板不许出海”,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海禁造成沿海民众贫困,民众铤而走险地从事海盗走私、勾结倭寇,倭寇之患加剧。1513年,葡萄牙人阿尔瓦雷斯抵达广州,进行贸易活动。1518年,葡萄牙国王派遣使团来华,使者皮莱资得到明武宗的接见。1553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员,获得在澳门的居住权。

材料二   戚继光平定倭寇后,1567年明穆宗开放漳州月港,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民间商人的出海贸易获得合法的地位。同年,政府颁布“银钱兼使”法令,规定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外国商人来华,在广州、澳门、漳州月港等地用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1574年,西班牙人开辟阿卡普尔科(西属墨西哥)—马尼拉(西属菲律宾)—广州等地的贸易航线。1655年后清政府数次颁布“禁海令”和“迁界令”,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统一台湾后,康熙帝于1684年设立江海关(连云港)、浙海关(宁波)、闽海关(厦门)、粤海关(广州)四个海关,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1717—1727年,清政府禁止民间商人前往东南亚,不久清政府废除禁海令,再次实行开海,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等地买卖商品。1757年,乾隆帝下令只准英国、荷兰等国的商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的“行商”实行垄断经营。英美等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明清经济史研究现状及趋势》、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实行海禁的原因,并概括14世纪末到16世纪初中国在海上所受威胁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地区采用了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即“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对中国古代边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俗而治”主要是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政治上任用当地部落首领,经济上不改变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文化上顺应风俗习惯,边疆地区在与内地的交往中不断向先进的内地经济形态和文化学习并最终趋同一致的治理模式。边疆内地一体化是指地理上边疆地区在行政管理形式,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等方面与内地处在较为相近的发展水平上,形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在承认和尊重边疆地区的经济形态差异、民族风俗习惯差别的前提下的一体化。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1949年的《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此后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友好协商和各种调解工作,使许多积怨甚深的民族纠纷,陆续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组成中央访问团,分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访问,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了解他们的疾苦和要求,带去大批急需的药品,医疗手术器械及生活用品。各级人民政府还抽出必要的财力,物力帮助少数民族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1952年底至1953年上半年,在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广大干部及人民群众中开展了一次民族政策大检查,取得了较好成效。1951年建立了中央民族学院,在西北,西南、中南设立分院;放手使用和大胆提拔少数民族干部,普遍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和民族干部学校。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中两种治理模式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基本特点。
2023-12-2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觑见时,皇帝依礼赐丞相座。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至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立奏事。而明清,大臣必须跪奏。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二   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诸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断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下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附论古代的人治与法治》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实质是什么?并结合唐、明、清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分析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变化的原因。
2023-12-2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八旗汉军作为清廷的重要军事力量,在入关占领全国和驻防各地的军事行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入关日久,清廷对八旗恩养的弊端逐渐显现,人口增长、物价高涨、奢靡浪费等日益威胁旗人的生计。康熙、雍正两帝在处理八旗问题上屡屡受挫,乾隆七年(1742年)明发上谕,鼓励除“从龙人员子孙”外的京师禁旅八旗汉军出旗为民,空出的兵额以满蒙八旗调补。为保证汉军出旗的顺利完成,清廷最初采取了一些善后措施,如出旗后户籍归属地的选择自由、出旗官员的照旧承袭与一体仕进、针对不同官缺人员的区别对待等。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福州进行试点,之后广州等地在实施过程中有所修改和完善,但仍然秉持公私兼顾、维稳为主的方针。经过近40年的努力,约半数汉军完成出旗。清廷以牺牲汉军旗人利益为代价,暂时和部分地保障八旗核心——满蒙旗人的利益。

——摘编自范传南、吴丽华《乾隆年间八旗汉军出旗善后问题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年间八旗汉军出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年间的八旗汉军出旗政策。
2023-12-1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691年5月,康熙在多伦诺尔召集蒙古喀尔喀三部贵族会盟,明确规定喀尔喀蒙古须遵行清廷的法令,并废除喀尔喀三部旧有名号,留汗号,依次授以汗、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清廷的做法(     
A.旨在强化政权的合法性B.保证了民族间的和睦相处
C.扭转了边疆混乱的局面D.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清朝前中期设置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扩展到内外蒙古、青海、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的事务,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这一职能的变化说明当时(     
A.初步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疆域B.边疆与内地治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C.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D.强化了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郑成功此举(     
A.实现了国家统一B.增强了民族认同
C.顺应了世界潮流D.冲击了闭关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