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清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其中,“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一成果的取得直接依靠
A.外交谈判B.外国调停
C.经济交往D.民族交融
2 . 晚年的唐太宗和康熙帝都曾做过自评。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 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康熙帝曾引用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自评。下列对两人自评的看法正确的是
A.都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故不足为据B.因两人皆为古代明君故可资参考
C.角度和结论相近故可进行比较分析D.可供借鉴但须结合当时当地之情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  )
A.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
B.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
C.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
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2019-11-01更新 | 189次组卷 | 7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19高三·浙江·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加试题】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康熙时,驻守古北口长城的总兵官向朝廷建议,拨款维修加固长城。康熙帝阅批奏折后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于修长城,而在于“修得民心”。清王朝治国安邦的一个大手笔,便是将北方草原上凶猛剽悍的蒙古铁骑,变成了护卫江山的真正长城。回放历史的画面,在内蒙古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保和殿都曾经纪录下有清一代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佳话。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

材料二   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面对进入全盛期的形势,他滋生出一丝总揽朝政的满足感。

对于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圣祖仁皇帝平三逆、平朔漠,亿万年久安长治之业实定于此;②康熙帝尊崇孔子,超越前代。笼络明朝遗民,使政风为之一变;③康熙帝保卫边疆,抵御外侵,缔结和约;④康熙帝实现了由乱而治之局,使朝中威胁皇权的各种因素不断受到控制,皇帝乾纲独断。

——据《清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修得民心”的角度,分别指出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保和殿的相应职能。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创造的成功经验。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您选择对康熙帝“文治武功”的其中一种认识扼要予以展开。(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加试题】在国家统一和发展过程中,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材料二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中如何体现这一政策的。
(2)阅读材料二,请用一句话概括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大致有两种:①康熙帝是一位“盛世圣君”。②康熙帝有才无识,因循误国。您更侧重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从处理蒙藏民族关系的角度予以阐述。侧重分析②,请从康熙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四个个角度予以说明(只作选择不作阐述,不得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中讲学时曾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及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对“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巩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完善与周边国家的朝贡体制
C.坚持皇位世袭惯例D.改进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