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殿试制策中,康熙帝明确表示欲探究理、数之“奥旨”,迫切需要“得而详之”。耶稣会士白晋曾有记载:“康熙皇帝终于摆脱战乱,顺利地与俄国人缔结了和约。这样一来,中国人,不论是汉族人还是满族人,都过着长期的和平生活。因此,康熙皇帝比以前更加热心地努力研究西洋科学。”但很显然,在以科举为进身之阶的士人中难觅精通数学的人才。材料反映了康熙帝时期
A.没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协助治理
B.意识到科举制度的弊端而力求改革
C.被选拔的士人缺乏研究和创造意识
D.实行“一体贸易”有利于中西交流
2021-05-12更新 | 264次组卷 | 5卷引用:【新东方】【2021.5.19】【SX】【高三下】【高中历史】【SX00110】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台湾历史纲要》中记载,“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据此可知,康熙帝
A.重视对台湾的思想政治控制B.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C.以崇儒尊孔拉拢台湾的上层D.挑选全国儒学精英支援台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