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康熙49-51年(1710—1712),广东水师副将吴升率水师巡视西沙群岛,“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为康熙收复台湾奠定了坚实基础B.表明了清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
C.反映出清政府大力扶持海上贸易D.维持了东亚诸国与清朝的朝贡关系
2024-02-09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雍正设立军机处,找到了“最便于独揽朝纲的权力配置格局”。他也曾在朱批中明确指出,他的很多批示“不过据一时之见”,教诲性质居多,因此要求各地督抚“奉到朱批之后,若欲见诸施行,自应另行具本,或咨部定夺”。雍正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权力配置提高行政效率B.减少决策失误加强对地方控制
C.强化皇权并保障行政合理性D.缓和满汉之间矛盾以巩固统治
2024-02-0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只在京城满汉大臣和外省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中使用,雍正时规定“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轮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变化(     
A.保障了地方吏治清明B.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C.推动皇权向地方渗透D.确保了国家决策正确性
2024-01-30更新 | 85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     
A.对大臣的思想控制严密B.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D.意在消除“华夷之辨”
2024-01-26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创制密折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B.规范国家的管理机制
C.强化君主的独裁统治D.丰富皇帝的信息来源
2024-01-2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在将准噶尔势力驱逐出西藏之后,康熙皇帝对西藏地方政府“噶厦”进行改组,任用藏地上层人物协助达赖、班禅治藏,并继续尊崇黄教(藏传佛教宗派之一)。这些做法(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B.首次实现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加剧了西藏地区的宗教矛盾
2024-01-1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1793年,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最终拒绝了英国使团的通商要求。这表明当时统治者(     
A.有强烈的主权维护意识B.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天朝上国意识根深蒂固D.政务繁忙无暇应酬
8 . 雍正时期,奏折除中央的文武大臣外,各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甚至经特许的道员、知府、个别知县以至通判等中下级官吏都可以上奏折,还规定同一部门和同一省区的官员彼此之间不许告知上奏及所得批示的情况。据此可知,奏折制度(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B.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
C.增强了中央决策过程的民主性D.有利于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康熙二十年前后,极少亲信官员开始按照康熙帝的意图给其递交奏折。此后,奏折逐渐成了清代官方文书。这种制度在当时(     
A.使内阁制度走向形同虚设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提高了军机处的办事效率D.导致清朝的封建统治由盛转衰
10 . 有学者论及中国古代某一群体,“他们都是由皇帝特恩钦点,可以出入于内廷,几乎天天都得见‘天颜'、聆听‘纶音刀',与皇帝商讨政务,备受皇帝的宠信和重用,以致人人侧目”。这一群体是(     
A.枢密使B.内阁大学士C.军机大臣D.总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