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表为不同史料中关于康熙时期台湾地区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康熙(  )
时间记载
康熙八年
(1669年)
郑经不接受康熙的招抚,康熙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明清史料•丁编》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再次争取和谈,郑经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而康熙帝不同意,认为“台湾人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和谈又无结果。
——《康熙二十二年诏书》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康熙接受郑氏投降,称:“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所得”。
——《清圣祖实录》
A.允许台湾完全自治B.坚持统一台湾的原则
C.倾力平定台湾叛乱D.主张在台湾设立行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来源,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下表选项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事件诗歌
A平定三藩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滇平》(1681年)
B册封达赖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綵旃。《塞上宴诸藩》(1681年)
C收复台湾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中秋日闻海上捷音》(1683年)
D亲征噶尔丹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瀚海》(1696年)

A.A
B.B
C.C
D.D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代指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 较长城更为坚固。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宁,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康熙帝主张
A.修筑长城,巩固边防B.修筑长城,但不劳民伤财
C.不修长城,只能施恩与周边少数民族D.不修长城,以德治民,凝聚民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