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9-01-30更新 | 549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0年浙江慈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2 . 17世纪末,康熙帝面临的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有
①地方叛乱 ②台湾割据 ③西藏独立   ④外来侵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加试题】在国家统一和发展过程中,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材料二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中如何体现这一政策的。
(2)阅读材料二,请用一句话概括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大致有两种:①康熙帝是一位“盛世圣君”。②康熙帝有才无识,因循误国。您更侧重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从处理蒙藏民族关系的角度予以阐述。侧重分析②,请从康熙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四个个角度予以说明(只作选择不作阐述,不得分)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6 . 康熙帝在清军进入台湾后,设置台湾府。这一举动
①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有利于巩固东南海防
③加快了台湾开发的步伐
④清除了荷兰的殖民势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尼布楚条约》用“中国”指称清朝疆域,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主权,但康熙帝也强调:“我满洲姓人,应遵满洲之道。以己之迂效法汉人,复为汉人所笑骂,自食其果。”以上信息不能说明
A.康熙帝打破了“汉人中心论”
B.康熙帝重视确立自身的正统性
C.康熙帝排斥和拒绝汉族文化
D.《尼布楚条约》里的“中国”具有近代主权国家的含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康熙帝曾说:“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他的“修德安民”思想在民族关系问题上的表现,包括
①南巡曲阜祭孔,亲书“万世师表”
②延揽汉族文士,恢复开科取士
③设立“木兰围场”,协调民族关系
④平定“三藩”,维护国家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批准台湾设置与内地完全相同的地方军政机构,连衙署建筑也改变了台湾坐东向西的习惯,而如内地“衙门口,朝南开”。材料说明
A.康熙完成了统一大业
B.清政府对台湾有效管理
C.台湾与大陆同步发展
D.台湾开始归属中央管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列表述,能反映古代政治家重视发展民族关系的是
A.秦王嬴政招揽各国贤士B.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方针
C.王安石变法施行保马法D.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