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夫之(1619-1692),人称“船山先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王夫之一生所著甚多,其中由30卷《读通鉴论》及15卷《宋论》所构成的史论,体现了其鲜明的历史观。而明船山之“史”,需观船山之“易”。在船山思想体系中,易学处于中心,统摄诸事之理;史学则处于外围,涵摄理之事征。“历史发展有无规律?如果有,是依照何种规律发展的?”在此之前,史学家多将朝代更迭所显现的治乱循环作为历史规律,船山反对此种分法,他认为治、乱仅是阴、阳二气运动的表现形态,在治、乱表象下,历史是沿着进化的方向发展的…… “历史为何而存在?”船山说:“史之为书,见诸行事之征也。”他认为。以史为鉴的目的不在于一姓之私能否常持大宝、资鉴君子能否青史留名,而在于仁政能否施行、百姓是否安居。由此可见,仁政、史鉴交相为用(乃是船山治史、研史之目的与意义所在。

——摘编自罗森《王船山的历史观》


(1)根据材料,概括王夫之的历史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简要评价王夫之的历史观。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船山(王夫之)生当明清鼎革之际,试图对引起当时社会变故、民族危机的内在因由予以学术文化史的全面考察和系统总结,以其为锻铸未来寻找新希望的种子。从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维系与发展的角度,认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宋代的承继者为张载,此即是中华正学的集中表现。侯外庐在《船山学案》中指出:“夫之先生的学术,比清初的诸大儒都要丰富多面……夫之先生的学术是清以前中国思想的重温与发展,他不但把六经别开生面地重新解说,而且从孟子以后的中国哲人多在他的理性主义批判之下翻案估定,所以他的思想涵盖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

——摘编自王泽应《船山学的学术基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夫之思想产生的条件。
3 .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继续发展,深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夫之对经学、史学、天文、历法、典章制度、文学、佛学等均有深入研究。他论史的重点放在政治、风俗、财赋、学术,属意于探讨“礼乐刑政之兴废”与“荒隅盗贼之缘起”。王夫之欲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认为读史不能玩物丧志。

——摘编自聂茂《天地行人:王夫之传》

材料二   明清以经义文章取士,在这根指挥棒下,封建知识分子日日沉浸于经义文章之中,研究文章的遣词用句,立意构思,法度义理,毕竟为古文写作也打下了基础,一旦敲开了世俗之门,丢掉敲门砖,转入古文写作,也就得心应手了。科举也把大批读书人变成了封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和奴隶。

——摘编自刘运好《先唐文史考论》

材料三   平遥古城具体的建筑布局体现了“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古城内的建筑大多以砖墙瓦顶的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四合院大多四壁高耸、封闭严密,厚重的大门是儒家封闭观念的产物。西递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夫之治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与哲学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经义文章”的样式,并概述科举制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阐释:①指出平遥古城中体现“神人共治”思想的建筑,说明平遥古城建筑中蕴含的儒家文化;②指出敬爱堂在西递村中的功能及其名称的寓意,说明西递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2021-04-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2021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   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提出“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人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主要目的。

材料三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不同点。

材料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

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顾炎武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王夫之


(4)根据材料四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批判传统儒学的。
2020-10-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其代表作《读通鉴论》具有丰富的史学思想。王夫之不信“正统”论,“五德始终说”等传统历史观,主张“趋势更新”。

反对“泥古过高,而菲薄方今”。同时,王夫之主张“理势合一”的历史观,所谓“势”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理”就是历史发展规律。“理势合一”就是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致性。除此之外,王失之认为治史应该“垂于来今以则”,批评宋元以来“浮谈”的学风,主张“求适于用”。在民族观上,王夫之认为各民族之区域、气质、习俗都不相同,故不可共处,主张对少数民族应“暴则惩之。顺则远之,各安其所,我不尔侵,而后尔不我虐”。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的史学观。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试评价王夫之史学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