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自明代中叶以来,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的辉煌成就,同时在其内部也生长出了某些新的经济因素、新的思想观念并出现新的文学艺术成就。

材料一   松江府在万历年间“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正德年间“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贼,……全赖此(棉织布)一机一杼而已。”明正德年间“里媪晨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明崇祯年间,松江府的朱家角镇是“商贾凑聚,贸易花东、京省标客往来不绝,今为巨镇。”

——摘编《松江府志》、徐光启《农政全书校注》

材料二   到了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生活的需要了,而已成为主要是商品生产和贸易交换的经济活动了,并出现了拥有相当数量和实力的手工业主、工人和商贾集团,他们的存在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理应给予新的定位。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白话小说是一种通俗的文学形式,它适应了这一时期商业城镇的发展和广大新兴市民阶层精神生活的需要。就拿戏曲来说,明中期以来发展起来的南戏传奇并非仅仅是案头的文学作品,他还是舞台演出的刷本。特别是明中叶寄居江苏昆山的魏良辅,经十年足不下楼的琢磨,创作了“水磨调”即“昆山腔”。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朝中期以来松江棉纺织业兴盛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经济主张及其反映的生产关系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在敢于批判君主专制基础上并进而提出了哪些限制君权的主张及其意义。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分析明代中叶以后古典小说进入黄金时代的背景,指出《西游记》的作者及其内容。②明朝中期以魏良辅为首的艺术家对昆腔进行了革新,请指出革新后昆腔的优点及其影响,用一句话概括昆曲的地位。
2021-03-01更新 | 164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七彩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之演进关系表


时代戏曲之代表表演区观众区说明
原始社会 原始歌舞天然场所(如苑丘) 原始歌舞的全民性,表演区与观众区未分化
巫祝祭坛天然场所表演区与观众区开始分化
春秋战国俳优殿庭、院落殿庭中座席戏曲的贵族化趋势,表演进入人工建筑场所
汉魏百戏殿庭、广场台、座席、帐篷戏曲进一步贵族化,观众区的抬起
隋唐歌舞歌台、舞台、乐棚戏场、变场戏曲的市民化趋势,表演区的抬起
宋元 杂剧、北曲 舞亭、乐亭神庙广场戏曲进一步市民化,表演台加上屋顶
完整戏台神庙广场、瓦舍勾栏戏曲市民化得到较大发展,表演区和观众区的建筑一体化出现,后台的雏形出现
南戏戏台进一步完善宗祠、神庙广场、街巷、会馆戏曲表演的复杂程度提高,前台加宽,后台加大,建筑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
地方戏宫廷戏台宗祠、神庙广场、街巷、会馆、戏园、庭院戏曲得到皇家重视,并在建筑上得到体现,城市中出现室内空间完整的剧场

材料二     清初以来,昆曲作为文人雅士的时尚以及在宫廷相府中的走红,其刻意追求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18世纪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京剧逐渐形成。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因而流传日益广泛,最终成为所谓国剧。戏曲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并不只限于它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实际上,它在展示历史、传承文化等方面,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并简述明清戏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2021-01-0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