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反映了明朝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手工工场规模大
C.经济作物品种繁多D.江南地区的多种经营
2 . 明清存在大量关于雇佣劳动者因不满压低工资而展开的罢工活动。《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中就记载∶雍正十二年,长洲、元和两县被解雇的丝织业工匠开展罢工斗争,要求增加工资。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状况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劳资斗争危及社会稳定
3 . 道光二年的某碑刻中记载:苏州民间各机户将经丝交给机匠工织,“计工受值”;机匠“稍不遂欲,即以停工为挟制”,机户若与之理论,即“另投别户。”该碑刻内容体现出当时苏州
A.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B.农民大多在经营副业
C.小农经济仍占据优势D.阶级矛盾已十分尖锐
4 . 明代《苏州府志》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材料反映了明代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B.民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2020-04-27更新 | 194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1年辽宁省大连市二十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巩固统治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019-01-30更新 | 394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1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卷
6 . 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中反映出当时苏州的情况有
①工匠技术水平高       ②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③存在失业现象     ④实行计时工资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 . 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材料反映出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D.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2018-02-14更新 | 189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4高考名师推荐历史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8 . 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炭,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可见当时佛山(   
①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②铸造业兴盛     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④居民重视风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 . 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绞绸之利”。这种“迁业’现象本质上反映的是
A.农村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国家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
C.农村经济结构已发生改变
D.手工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
10 . 有一碑文记载:“(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这种情况说明了
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
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