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他还认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由此可见,王夫之(       
A.已触及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B.提出了民主政治的基本构想
C.首次详尽明确阐述公私关系D.冲击并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王夫之对传统儒学“推教家以教国”的观点进行批判,主张“家国殊等”,认为“国教在政而政皆教”,“平天下”的“公忠”政治实践与“孝弟慈”等“私忠”伦理之间互相独立,不可等同。据此可知,王夫之的这一思想(       
A.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B.折射出宗法观念影响力日渐衰退
C.意在增强士人家国责任感D.源于对君主专制暗含危机的反思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王夫之反对“量其出以为入”,提倡“量其入以为出”,强调休养生息在先,收取赋役在后,“均一役也,豪民应之而易,弱民应之而难”,所以应实行差等收税。这体现了王夫之(     
A.儒道互补的哲学观B.理欲统一的自然观
C.重农抑商的财政观D.宽以养民的治理观
21-22高三·浙江·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先秦时期的孔子认为人君需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孟子也主张“德政”,以舟水关系比喻君民关系;明清之际,王夫之也以“孤秦陋宋”的比喻批评皇帝将天下视为私产的做法。据此可知(     
A.王夫之的儒学和先秦儒学有着本质不同B.儒学在明清之际完成转型
C.儒学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存在巨大矛盾D.儒学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
2022-12-21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六)(13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王夫之在《尚书引义·泰誓》中说:“人无易天地,易父母,而有可易之君。”他又说:“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据此判断,王夫之这一说法(     
A.受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B.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为主要目标
C.具有一定民主启蒙色彩D.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7 .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这些思想的出现(     
A.缘于当时社会的剧烈动荡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D.表明政府放松对思想的控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王夫之在《思问录》中说“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这说明他
A.肯定历史运动的势在必然B.主张循天下之公
C.强调天地之化日新D.留心时务,重在经世
2022-03-1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考科目考试适应性考试(6月)历史试题
9 . 明清之际的一些进步思想家,把学术研究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或以复兴古学(经学)为已任;或独辟蹊径,开诸子学研究新风气;或探究“切用于世”的学问;或会通西学,倾心于“质(物质)测(实测)之学”的研究。他们的研究(     
A.呈现出崇实舍虚的新风尚B.促使正统思想发生改变
C.深受西学东渐风气的影响D.批判和否定了孔孟儒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清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曾提出“能必副所",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人的认识活动,而人的认识必须与客观世界相符.这位思想家也主张
A.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B.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D.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