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探求事物发展之规律,需要回到原点,并在其延续与变迁中时时考量其“初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儒学发展示意图


材料三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对道德和政治关系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2)思想的创新和政治的支持才使该思想成为主流,按“思想家——统治者”的思路概述儒学在材料二示意图中“b”段和“d”段出现高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简述其历史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材料三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名王峻其法而严其刑也……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也。

材料五:“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六: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已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船山遗书》


(1)指出材料一、二、三、四分别属于哪个思想流派?材料一、二、三、四的思想主张是围绕当时的哪个中心问题提出的?
(2)材料五和材料六分别出自哪位思想家?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两位思想家怎样的思想主张?
2020-05-2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江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