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汴梁)自关帝庙大街往南,是兴龙桥,有写真方馆,至西亭府牌坊,有带子、子巾、大小鞋帽、松串、簪棒、白货等铺。……木耳店、酒馆,至徐府——中山王裔孙之府……故名徐府街。

——摘编自许敏《明代商业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在明代,粮食生产出现专业化趋势,一些地方一跃变为商品粮食出口区。方圆几千里的各种名、优、特产,辐辏汇萃于山陬一隅,这确实很能反映明后期商品的繁茂景象。其他如铁器、瓷品、纸张、食糖……也从它们的原产地被源源不断地贩运到全国各地,进入大小城市中的千店万铺,供当地市民消费。

——摘编自杜车别《明朝的灭亡原因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前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在商业方面较前代各有何明显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商业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指出影响商品市场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2-08-1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千米,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摘自《国家地理》

材料二 “……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到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市,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布匹,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罢瓦。……内中瓦子莲花栅,牡丹栅……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摘自《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摘自《手工业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描写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哪座城市?与唐朝长安相比,该城市有何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现象属于何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出现于何时?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中英两国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是桑争稻田,英国则是圈地运动。衣着原料生产对于食物生产的冲击,迫使两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随着英国城市的发展,面包肉类和其他食物的需求增加,人们在圈地养羊的同时,将部分圈占土地用于谷物生产。一些富有的农场主积极推广技术革新成果,实行规模经营,以满足市场需求。桑争稻田后,中国耕作制度走向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的的多熟制。多熟制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只是部分地弥补了桑争稻田所致的粮食减产,而并没有消除人口增长和粮食供应之间的矛盾,相反,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多熟制的发展必将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很难普及推广。

——摘编自曾雄生《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西方圈地运动之比较》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口持续增长,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在传统田制下,农人依照惯例耕种和收获,集约型耕种等方法的推广受限,耕作效率低下。政府遂加大立法圈地的力度,并鼓励地主和农民把土地围圈起来,用以耕种,获取更高利益。英国农村中的农场主把农业视为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和新的经营方式,把农场变成生产农产品的工厂。这种企业家精神减少了动员圈地的阻滞成本,小家庭式农场逐渐被大规模经营式农场取代。总之,这一时期的圈地运动被称为英国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催化剂。

——摘编自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桑争稻田”与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圈地运动开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