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翻阅清末到现在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之后,蓝诗玲发现,从1920年代开始,中国教科书当中对鸦片战争的提法出现了变化。在那之前,鸦片战争只是清政府诸多问题中的一个,和新疆平叛、太平天国内乱等量齐观,而中国人谈论鸦片战争会带有更多的自我批评的色彩;在那之后,情况大不一样,鸦片战争一跃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时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亦被统统归咎于帝国主义。
——摘自蓝诗玲《鸦片战争——毒品、梦想和中国之形成》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相关史实,中国教科书对鸦片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请说明原因。
(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遭到否定B.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D.无益于近代中国的发展
3 . 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战争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中国的腐朽落后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
C.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D.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
4 . 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该条款涉及
A.割让香港岛B.领事裁判权C.巡查贸易权D.关税协商
2016-11-27更新 | 191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西吉安一中高一上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
5 . 会审公廨是1869年出现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特殊司法机关,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谳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会审公廨制度规定:当事人不用跪堂,还可以聘请律师,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刑讯逼供等等。据此判断以下关于会审公廨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维护了中国司法的自主权利
B.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已经勾结起来
C.有利于近代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
D.反映出清朝法律已与西方兼容
7 . 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中记载:“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上海兴”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6-11-27更新 | 315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2-201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8 . 中英《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清朝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B.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9 .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结果,原本没有与清政府签类似条约的英法等列强也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其依据是(     
A.领事裁判权B.军舰巡查贸易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
10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激发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D.甲午中日战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