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尽管乾隆皇帝在1757年发出了“闭关”的上谕,“通夷之各关口,严行封禁”,东印度公司还是代表英国在1760年向中国提出乞改广州海关,一改贪污、腐败等弊端,以期求得正常的商业交往,但是清廷却认为这是英国人“心怀叵测,不可不留心筹计,豫为之防”,对此加以防备,不理会英国的贸易请求。

——摘编自翁俊媛《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商业交往》

材料二1726年12月28日,法国东印度公司致函其派驻印度本地治理的委员会,准其利用公司船只承接运输业务,装载私商货物前往澳门和广州,而且“运费始终要比英国人的运费低一些”,以增强竞争力。1730—173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部训令大班“垄断今年广州所有的绿茶”,尽可能地阻止法国人、奥斯坦德人及荷兰人取得任何绿茶,以免其走私运入英伦。英使马戛尔尼于1792年受命访华,引起了法国人的忧虑,指出当时英使觐见乾隆皇帝,藏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不仅要将法国,而且还要将所有其他海洋诸强统统逐出中国贸易”。

——摘编自吴敏《广州贸易时期的英法关系》

材料三马戛尔尼此次访华欲与中国建立平等外交和开辟对华贸易的核心期许为清廷所拒。1793年的外交失败对于英国政府进一步对华政策的制定影响极大。英国东印度公司寄希望于马氏访华能够打开中国市场。可是,马氏访华失败了,因此自1798年以后,对华鸦片贸易量呈现激增状态,迅速达到4000箱/年,并很快突破5000箱/年、6000箱/年。

——摘编自李秦《从<马嘎尔尼访华日记>看英国外交》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晚期清政府﹑法国对中英贸易所持的态度。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英国针对中英贸易采取的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法国、英国关于中英贸易的做法。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的坊统一以鼓声为准,由坊正负责坊门的启闭,违反规定就要受到处罚。夜晚,全城街道实行严格宵禁,即便是官员也不例外。居民被固定在坊内的封闭空间里,不得破坏坊墙。唐代“市”的形制建设更加规整方正,而且还建立了完备的市署官吏系统,对市场进行管理。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百姓在三更前可以外出行走。宋太宗时期出现侵街现象,临街设邸店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屡禁不止。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摘编自张春兰《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

材料二:从现在研究来看,无论是资本主义列强所选择的通商城市和租界,还是清政府所选择的优先发展的工业城市,其目光皆仅局限在少数几个点上,且主要是沿海和沿江城市,内陆地区及更为广阔的农村地区,被清政府的官员和外国侵略者所忽视。城市社会的变迁固然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但是也带来了城市社会的复杂和混乱,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更是相当低下。近代城市空间出现新城、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同时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城市管理的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城市化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以史为鉴的角度谈谈你对城市治理的认识。
2024-02-2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开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抗战中,中国军队发动大型会战66次,重要战117次,11位上将,34位中将,99位少将阵亡,360万人战死沙场。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引自《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