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1810年《大清律例》首个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后,欧美人主要关注有关刑事的法律规定。鸦片战争后,欧美人开始关注有关民事关系的法律规定。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欧美(     
A.插手中国司法审判B.弱化了民族优越意识
C.淡化在华政治目的D.强化了西方在华功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南京条约》规定,英国派驻五口通商城市的官员与清朝官方的正式文书来往,“必当平行照会”。此后,《望厦条约》又规定“中国大臣与合众国大臣公文往来,应照平行之礼”。这些规定,旨在(     
A.传播西方近代外交原则B.支持“中体西用”主张
C.改变清朝传统外交礼仪D.建立中西平等贸易规则
2023-04-05更新 | 263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3届高三二诊文综历史试题
3 . 1845年,一艘英国军舰为登陆琉球、测量台湾附属岛屿花瓶山至钓鱼岛之间的水文地理,其舰长曾通过英国驻福州领事馆领事和琉球国驻福州官员,向福建布政司提交申请,获准后才前往。这反映出,当时
A.东南沿海陷入边疆危机B.英日争夺中国的台湾地区
C.洋务自强运动初见成效D.清政府近代外交理念形成
4 . 《南京条约》签订后,负责谈判的钦差大臣继续与英方交涉,以对条约进行补救。其中一条是:“英国除广州外,多得四处……系大皇帝天恩。今后若他国要求去四处口岸通商,应由英国与之讲解,使仍在粤通商,无致生事。”这说明清廷
A.承认英国世界霸主地位B.被动融入国际外交体系
C.利用英国维护国家主权D.在传统思维下应对变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马克思在对近代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上始终站在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上,将中国经济纳入到世界经济大体系中进行整体性考察,科学客观地分析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双向互动、发展趋势等问题。这侧面反映了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B.近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较大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马克思对近代中国的理性分析
2022-05-12更新 | 278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年均财政收入和军费情况,以下数据说明,鸦片战争
财政收入鸦片战争的军费军费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人口数人均军费
中国3904万两2733万两70%41000万0.067两
英国15540万两1243万两8%1500万0.829两

A.人均军费与战局无关B.清政府的战败有必然性
C.无法从经济角度解释D.军费数量与战局负相关
7 . 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因为现有关税平均为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B.对外政策灵活变通
C.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D.受西学东渐影响大
2022-03-24更新 | 318次组卷 | 40卷引用:2016届四川资阳高三第一次诊断文综历史试卷
8 .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商民皆困,出现“道光萧条”;19世纪后期,西方银价下跌,中国茶、丝出口大增,形成白银内流,同时清廷还大发银票、宝钞,铸铁钱等,造成通货膨胀,形成“光绪萧条”。二者共同反映出
A.全球化冲击清王朝经济安全B.工业革命提升西方商品竞争力
C.条约体系阻碍中国经济转型D.政局动荡影响清王朝金融调整
2022-03-22更新 | 710次组卷 | 1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据史学家研究结果显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终支出费用为3000万两,而英国对华战争支出为421万英镑,折合中国银两为1263万两,相当于中国的40%。据此可以说明
A.清朝官员贪污现象严重B.体制因素影响战争结局
C.清朝白银外流物价高昂D.英国拥有世界最强军队
10 . 下图是广州、上海两地1844—1856年对英贸易变化情况的对比。导致这一对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协定关税导致两地贸易地位变化B.清政府对列强的海关税额逐年提升
C.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区位因素对列强商品输出产生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