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据冯桂芬《显志堂稿》记载:盖通商五口,出入各货略相抵,独鸦片价皆以现银出洋,计每年漏银二、三千万两。据此可知(     
A.鸦片走私改变了中英正常贸易的状况B.英国实现了发动战争的目的
C.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欧洲“价格革命”D.加剧了中国银贵钱贱的局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鸦片战争后,广东、福建地区的农家手工织布已经基本上采用进口洋纱,以至于“觅一纺纱器具而不可得”。但据上海、江苏、广西地方志记载,当地“纱线均手车所纺”“乡人尚未行用机纱”“布料多为土货”。这些现象说明,近代中国(     
A.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变动更加迅速B.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C.开埠通商促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长江流域发展模式相对滞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统计出记载道光时期(1821-1850年)两种外交史料中,关于“天朝”与“中国”使用频率的变化:最初十年使用的“天朝”次数达50余次,而“中国”不足10次;1836年4月至1838年5月之间,使用“天朝”次数7次,使用“中国”次数19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禁烟运动激发了民族意识B.长期推行的海禁体制被打破
C.前后记载者思想观念的不同D.中外交往的扩展冲击传统思想
4 . 《清史稿》记载:“x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远人贸易,构衅兴戎。其视前代戎狄之患,盖不侔矣。当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继之以畏葸,遂遗宵旰之忧。所谓有君而无臣,能将顺而不能匡救。国步之濒,肇端于此。”这里的“x宗”应是
A.道光帝B.咸丰帝C.同治帝D.光绪帝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记载,仅广州三元里一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有1200名援英抗清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当挂着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时,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声。材料反映了
A.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尚未形成B.英国的诱降政策非常有效
C.以上记载完全违背基本的事实D.民众消极反英,积极反清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名校
6 .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中国被迫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发生的变化有
A.允许各国公使进驻北京B.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权利
C.中国彻底丧失关税自主权D.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2021-09-24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普集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

材料二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1)依据材料一,概括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政治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加以评析。
8 . 据记载,鸦片战争前后白银大量外流,1831年外流超500万两,鸦片战争后十年间,白银外流量高达一亿五千万两以上。这最有可能(     
A.促进清政府自身不断进行改革B.推进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
C.引发如太平天国式的农民起义D.加快西方进一步侵略中国
9 . 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材料体现清政府
A.军事装备落后B.经济政策落后
C.思想意识落后D.科技文化落后
10 . 据《清宣宗实录》记载,1842年3月,道光皇帝发出了一道长长的上谕,向大臣们一口气提了19个问题,如“英国到底在什么地方,它离中国有多远?”“听说英国女王才二十多岁,何以被推为一国之主?”这直接反映出他
A.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B.夷夏观念的根深蒂固
C.民族意识的巨大缺失D.天朝上国的狂妄自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