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据《清史稿》记载,英军损失最大的不是虎门之战,也不是定海之战和吴淞之战,恰恰是名气最小的海龄指挥的镇江之战,而参与镇江之战的清军将士已经世代在此驻守了近200年了,他们同自己的祖辈、父辈中的大多数人是在此地完成传宗接代的。这说明
A.清军在战争初期的准备不充分B.地理位置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性
C.乡土情结影响了官兵作战情绪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步削弱
2022-02-13更新 | 37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百师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五)历史试题
2 . 鸦片战争爆发后,厦门人民的斗争迫使英军逃往鼓浪屿,宁波、镇海人民的奋起反抗致使英军损兵折将,靖江、扬州等地人民的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军。这说明鸦片战争
A.推动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B.造成爱国与忠君思想的分离
C.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D.激发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萌生
2022-01-2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3 . 如图是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海上激战的画面。1839年11月3日,民族英雄关天培率广东水师,在广州穿鼻洋海面与来犯的英国军舰进行海上大战,史称“穿鼻洋之战”。由此可以说明
A.鸦片走私损害中国利益B.中国民众自发袭击英军
C.英国蓄谋发动侵华战争D.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活动
4 .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参战兵力在七千到两万之间,清朝苏、浙、闽、粤四省及其他各省增调兵力总计约二十五万八千人。然而,在大多数战斗中,双方兵力相距不远,甚至在定海、沙角、镇江等作战中,英军人数占了优势。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清朝军事装备优于英国B.军队调度决定战争胜负
C.清王朝的战败纯属偶然D.军制差距影响战事走向
5 . 据《英夷滋事节略》:“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初五日午刻,有英吉利夷船二只,突来定海道头洋面,探试水势深浅”,“其船探试水势深浅后,即开去”。据此分析英船水文调查目的
A.开展大规模的通航通商B.积极的开辟新航路
C.便利英军坚船利炮作战D.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6 . 下图为鸦片战争时期局势图(部分)。据此可知,清政府
A.经济落后,政治腐败B.边疆国防安全意识较强
C.消极防守,指挥失当D.重视维护国家主权尊严
7 .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虽有一时的供应不足之虞,但在总体上不觉困难。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清政府统治的不得人心
C.民众生活艰难困苦D.国人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8 . 鸦片战争期间,英方屡次投递《致中国宰相书》,均没有得到回复。原来清朝对外制度中有规定,对于转呈“天听”的外国文书,若有悖逆字样,不得上送以亵渎圣明,否则将以“大不敬”论处。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A.固守天朝上国思想B.外交官员腐败不堪
C.注重维护国家主权D.错误判断战争形势
9 . 以下资料可以作为研究虎门销烟直接证据的是
A.虎门销烟池遗址B.电影《林则徐》
C.虎门销烟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D.[英]蓝诗玲著《鸦片战争》(2015年)
10 . 《三元里抗英斗争简史》记载:“会中,群众歃血为盟,推举了军事领袖,布置了作战计划。会后,分头进行,韦绍光四处号召乡民,奋起抵抗;何玉成动员南海、番禺、增城一带社学团民……江本真等率义勇准备参加作战;林福祥率水勇驻扎在石并桥。“由此可知,三元里人民抗英
A.斗争的形式具有多样性B.是中国近代抗争的开始
C.具有一定的组织计划性D.代表中国民众普遍意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