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下图为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海军机构比较图。据此推知,当时中国(     
A.海军装备远落后于日本B.军事机构运转十分顺畅
C.军事变革停于技术层面D.海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与中国认为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开始不同,日本教科书认为海战只是“军事冲突”,战争是从8月日本宣战开始的,日本教科书对“军事冲突”描述并不具体,既未提日军首先向清朝巡洋舰开炮,也未讲日军击沉运输中国军队的“高升”号英国商船。据此判断,日本意在(     
A.激发日本人民族优越感B.避免中日矛盾激化
C.渲染日本军队英勇无敌D.淡化战争侵略色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894年9月15日,清军主帅叶志超下令清军放弃平壤北撤。在相关当事人的公文报告和私人回忆中都提到,当天叶志超曾召集诸将,提出“北门之咽喉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军心惊惧不如暂弃平壤”,众将未提出异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甲午战败源于清王朝的腐朽B.叶志超对战败负有完全责任
C.清军将领谎报军情逃避罪责D.清政府陆海军协同对日作战
4 . 下图为从沉船“丹东一号”打捞上来的瓷盘底部文字复原图,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证实;“经过长达3年的水下考古,‘丹东一号’就是当年沉没的致远舰。”该材料可以用于研究甲午战争中的(     
A.丰岛海战B.旅顺口之战C.黄海海战D.威海卫之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廷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摘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材料二   “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寓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

——【日】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廷舰队”建立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从中日双方分析造成甲午战争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6 . 晚清时期的中国,危机此起彼伏。伴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国边疆区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19世纪中晚期的中国,哪些区域陷入边疆危机之中?
①西北地区②西南地区③东南海疆④北部海疆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中国租借的英国高升号运兵船。下表是英国政府对此事的态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1894年7月25日日本袭击中国租借的英国高升号运兵船
1894年8月3日英国根据国际法认定日本应对英国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负责
1894年8月12日英国重申8月3日立场
1894年8月20日英国转而声称中国应负赔偿责任

A.英日争端化解双方矛盾消除B.中国不重视战争中的舆论战
C.事件责任的裁定受利益主导D.中国战败导致英国态度转变
8 . 直至 1882年,清政府在向西方派遣常驻使节的同时,仍拒绝朝鲜使节进驻北京,并阻挠朝鲜向欧美派驻使节。这说明清政府
A.试图延续与朝鲜的宗藩关系B.努力避免中日之间的直接冲突
C.对日本殖民朝鲜做外交抗议D.意图缓解来自欧美的外交压力
9 . 甲午战争开始之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积极争取列强出面调停,并且还要求前线清军静守勿动,“可则守,不可守则退”。李鸿章上述做法的实际结果是
A.贻误战机,造成清军被动局面B.造成列强矛盾,形成有利局势
C.有理有节,未给日军战争借口D.运用外交手段,避免战争损失
2020-08-1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20-07-12更新 | 5560次组卷 | 5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十八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