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某同学在一节历史课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江南制江总局、轮船招商局、北洋海军”。由此推知,这一节历史课的主题是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
2 . 自强运动的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所有的改革也与其他部门隔离,以免妨碍旧有法制规章。传统教育制度不因之而更变,科举取士的程序也原封不动。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腐朽的官僚体制阻碍自强运动B.洋务运动并未促进教育的变革
C.旧有的法制规章妨碍改革进程D.封建体制下维新运动困难重重
3 . 清代曾纪泽在《中国先睡后醒论》中写道“尚须庚申圆明园之火,焦及眉毛,俄国之僭伊犁,法国之吞东京,始知欧洲人四面逼近其地,势极形危险。盖自庚申一炬,中国始知他国皆清醒而有所营为……窃以此际,中国忽然醒悟。”此时的“忽然醒悟”导致了先进的中国人
A.开眼看世界,起到启迪思想解放的作用B.学习西方,迈出近代化第一步
C.托古改制,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强国之道D.结束专制,开启民主共和之路
4 . 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A.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
B.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
C.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D.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
2020-11-18更新 | 546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5 . 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这表明李鸿章强调国家走向富强最终取决于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B.引进西方工业设备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6 . 下表为中国19世纪中后期家新式学校的招生简章节选,该招生简章出现在
报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裁核
功课上午读诸经、下午习洋语洋操和射击,一年余进驾驶科和管轮科习操机轮舰炮……

A.抗日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D.土地革命时期
7 .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以下鸦片战争后的史实不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中国被动接受工业文明,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C.洋务运动的开展,使中国实现了近代化
D.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8 .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致,彻底击碎了国人的民族优越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华夷之辨”的观念,从而发出了解西方的强烈愿望。以下不属于甲午战后先进国人学习西方的是
A.“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提出及洋务运动的开展
B.戊戌变法的开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发起了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的开展,深化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9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评价:“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制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材料中涉及的自强运动的领袖之一是
A.曾国藩B.周学熙C.孙中山D.张謇
10 . 李鸿章在奏章中说:“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购一船……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通过上述材料可知( )
①北洋水师缺乏政府大力支持                         ②中国海军在整体上落后于日本   
③日本海军力量获得长足发展                         ④李鸿章正确指出中国战败根源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