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下列一组图片适合的主题应是(     

   

A.近代中国生活方式的变迁B.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
C.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变革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2023-10-15更新 | 439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5-【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872年,在容闳的推动下,清廷派遣留学生之事得以实行,就有人批评留学生有西化的倾向,要求撤回留学生。1881年,清廷将所余94人分三批全部撤回。这一史实从本质上反映了(     
A.清廷难以引领近代教育的纵深发展B.表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彻底失败
C.官僚群体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D.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甚微
2023-09-22更新 | 361次组卷 | 19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市统考)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有学者认为,同为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却比义和团运动更好地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       
A.颁布了《资政新篇》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
C.建立了自己的政权D.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2023-09-18更新 | 195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如果把“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这一单元主题应是(     
A.反对列强侵略B.探索国家出路
C.学习西方制度D.进行社会改造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材料二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以上材料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咸同年间清廷多“病”缠身的原因。
(2)辜鸿铭为什么称“湘乡曾姓者”为“时髦”的郎中?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伤感”的主要原因。
6 . 据统计1895—1913年本国新开设的资本在一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就有549家,资本总额达到12029.7万元:一些行业的年增长速度甚至高达15%—20%。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B.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C.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023-09-09更新 | 147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湘军所用枪炮均购自西方。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创立,至1904年日可生产多种火炮、后膛装弹的步枪、地雷水雷,其下辖炼钢厂炼成好钢近千吨,还能自行轧钢。这表明洋务运动(     
A.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B.推动了军事近代化
C.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D.引领了社会的转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因高丽朝贡使者往来频繁,告谕中书省限制其贡期及贡品数,“宜令遵三年一聘之礼……所贡方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同时亦将此意转谕安南、爪哇、真腊等国。进京朝贡的人员住在会同馆,“旧例各处夷人朝贡到馆,五日一次放出,余日不许擅自出入,惟朝鲜、琉球二国使臣则听其出外贸易,不在五日之数。”明政府还规定了各国入贡的贡道,要求朝贡船停泊在指定的港口,按规定的路线将贡品运送至京。

——摘编自李金明《试论明代外朝贡贸易的内容与实质》

材料二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被台湾土著杀害,出兵台湾。清政府郑重指出:台湾、琉球“二岛俱我属土……裁决固在于我”。1883—1885年中法战争后,法国占领越南。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承认朝鲜“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自此,晚清封建宗藩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林龙飞《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

材料三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各国政府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中国政府采用灵活的方针处理外交问题,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不经谈判即行建交的办法;对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在对方明确表示不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再就建交具体问题进行磋商;对于美、英、法等国,则不急于采取行动与它们建交。新中国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反映了新中国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特别是同邻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真诚愿望。

——摘编自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外关系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因素。
9 . 1874年4月,日本借口台湾高山族杀害琉球渔民一事悍然出兵台湾。经美国调停,中日达成协定,协定认为日本侵略行为是“保民义举”,而这等于承认日本是琉球的保护国。这一结果(     
A.提升了日本的综合国力B.推动中国外交体系的近代化
C.导致了列强的联合侵华D.加速了传统宗藩体系的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87年,张之洞向清政府提交报告,指出外国银元在广东等地流通,“民间争相行甩”,建议中国通过新式机械自铸银元来驱逐外国银元。张之洞旨在(     
A.杜绝洋元在华流通B.实现铸币工艺近代化
C.维护中国货币主权D.扭转晚清的财政困局
2023-08-29更新 | 72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