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如表为1840~1894年中国买办资本的投资去向表。据此可知,当时买办的投资(     
项目投资额(千两)占总教(%)
交存外商企业保证金10000050.0
附股于外商企业120006.0
投资城市房地产3000015.0
投资商业、银钱业5300026.5
投资近代工业、航运业50002.5
合计200000100.0
A.体现了中国经济的殖民地化B.强化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C.客观上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D.解决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2 . 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D.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2023-11-28更新 | 2016次组卷 | 15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3年间,清政府把长达6420英里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拍卖”了,其中英国占2800英里,沙俄占1530英里,比利时(背后是俄法集团)占650英里。当时的外国人就说过“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之系之”。这表明,清政府“拍卖”的铁路权(     
A.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B.激化了侵华列强间的矛盾
C.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2023-11-15更新 | 886次组卷 | 18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阳安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图为清末知识分子成立政治性社团情况示意图。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摘自王尔敏的《清季学会汇表》

A.洋务运动的破产B.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
C.民族危机的加深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是近代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取得较为显著成效
B.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总数有所减少
C.列强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国腹地
D.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23-10-31更新 | 188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零诊历史试题
6 . 在“海防”与“塞防”之争中,左宗棠指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皇帝御批道:“宗棠乃社稷大臣,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要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同时左宗棠命人筹措军械物资,备办粮草,积极行动。这反映了左宗棠(     
A.排除来自内部的阻力B.争取最高统治者支持
C.筹措大军西征的款项D.做好收复新疆的准备
2023-10-31更新 | 166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零诊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后,为偿还对日赔款,清政府与汇丰银行、德华银行签订《英德续借款合同》,借款1600万英镑,利息为45,限45年还清。因关税抵额不足,另规定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代征江苏、湖北、浙江和江西四省七处厘金(清末至民初征收的国内贸易商业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即1%)抵偿部分债款。这一举措意味着庞大的厘金税收通过海关纳入户部直接管辖范围,地方财政收入将严重缩减。为弥补厘金抵债省份损失,清廷推出以昭信股票银为主,裁兵节饷、丁漕折钱平余款项为辅的拨补方案。却因拨补款的来源不够稳定,各种牵制因素变动不居,造成拨补虚悬的窘境。抵债省份和承协省份再三呼吁改变拨款无着的困局,但因调整难度大,随后又新增庚子赔款等筹款压力,户部对拨补方案仅作了微调,相关省份只能自行应对困局。清廷固执于“内重外轻”观念,财政调度能力渐趋低下,央地矛盾不断升级,演变成内外失信态势,这是清末财政纾困筹策失败的关键因素。

——摘编自王静雅《清末财政纾困筹策失败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财政纾困筹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映的实质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财政纾困筹策失败的原因。
2023-10-03更新 | 174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本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近代中国衍生出新的含义。下图是张謇托画家单林作的“厂儆图”中的《桂杏空心》。“桂”指江宁布政使桂嵩庆,“杏”指买办盛宣怀,两人曾许诺助筹,后食言自肥,使张謇“中夜彷徨”“忧心如捣”。材料表达了张謇(     
A.对国家时局危机的担忧B.对官僚和买办们的抗争
C.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期盼D.感慨中国实业救国之难
2023-08-02更新 | 414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同光年间,中国的边疆危机接踵而至,尤以新疆的情况最为突出。其时,东南沿海防务受日本侵台而告紧张。李鸿章主张移西征之饷做东南海防之用,遭到左宗棠为代的塞防论者激烈反对,由此掀起了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中,清廷态度摇摆不定。左宗棠多次上书,认为历代帝王“宵旰筹边,不遗余力”“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贼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安然”,强调“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可偏废。光绪元年(1875年)三月,诏命左宗棠为督办新疆军务钦差大臣,筹办西征事宜。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海防和塞防之争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左宗棠得到清政府支持的意义。
10 . 下表为1895年某州县基层教官日记 (部分)。下表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国(     
时间日记内容
1月24日《津报》冬月初九:旅顺船坞有英兵船八只,倭不敢问,已退出。
3月24日闻东省之将帅,有避敌者、纵敌者、通敌者,为之愤然!
3月25日闻倭人有每日给渠四百万元始停战议和之信,为之愤然!
7月27日少杰来,得悉台北失守,刘永福退至台南。时事不可为矣,李鉴堂中丞腔忠愤,令人感佩。
A.拒和抵抗成为共识B.与列强矛盾激化
C.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民族意识的觉醒
2023-05-19更新 | 478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