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晚清时期的郭刘之辩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向各方征集兴办洋务“求强”的意见、方法与谋略。时任地方官员的郭嵩焘积极响应,把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同时把奏折给同僚刘锡鸿看,请他评论。刘锡鸿也把此事记录了下来。

嵩焘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策,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洋人)以保护商贾为心,故能资商贾之力以养兵……(西方各国的轮船、铁路等,主要是商人制造,经济实力在商人而不在国主,政策起着调控作用)是以国家大政,商贾无不与闻者。

——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折

洋人之商贾与闻政,官商相保卫,资商力以养兵,非其法较中国为善也,情形迥不侔也。……中国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政令统于一尊,财富归诸一人,尊卑贵贱体制殊严,士农工商品流各派。涣汗(帝王的圣旨﹑号令)颁而八方罔不承听,矧(况且)其在逐末之人何得妄参国是……夷狄之道未可施诸中国也。……使富商大贾视官宦如帝天,偶一盼睐便可以为至荣极宠,斯匍匐以献其财力而惟恐不纳矣。

——刘锡鸿《论时事书偶笔》

(1)根据以上材料,概况两人观点差异的主要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从郭刘之辩中如何认识史料的历史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